[发明专利]一种高性能智能化三相微量润滑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85013.2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40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曹华军;宋阳;鞠文杰;李本杰;夏瑞;陈二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Q11/10 | 分类号: | B23Q11/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量润滑系统 数字化定量 供给单元 智能化 系统参数设置 智能控制单元 程序选择 供应单元 加工性能 喷射单元 气源连通 外接水源 系统电源 系统断电 系统硬件 压缩气体 润滑油 连通 加工 接通 | ||
发明提供一种高性能智能化三相微量润滑系统及其使用方法。该系统包括微量润滑油数字化定量供给单元、与外接水源连通的水数字化定量供给单元、与气源连通的压缩气体供应单元、智能控制单元和喷射单元。该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系统电源接通、系统硬件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程序选择、启动、停止加工和系统断电等步骤。该系统有效提升了微量润滑系统的加工性能和加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加工冷却润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智能化微量润滑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传统浇注式冷却润滑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严重的环境和健康危害,干式切削技术和微量润滑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干式切削彻底消除了传统切削油液的使用,是一种典型的绿色环保清洁加工工艺。但对于低热导率材料(如钛合金、镍基合金等)以及具有较高表面质量要求的加工工艺,干式切削加工难以实现。为此,在这些加工领域,采用微量润滑技术代替传统切削加工技术。微量润滑技术是指利用极其微量的可降解植物油,通过压缩气体(空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将微量润滑油雾化射流到切削区,实现切削区的冷却润滑。
传统微量润滑装置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使用电磁脉冲气动泵,作为微量润滑油和水的动力源,噪音较大,且要求车间气源压力较大且稳定性较高,但是,大部分车间气源达不到使用要求,这就给微量润滑装置的大范围推广带来较大障碍;2、在实际生产加工中,由于加工类型(粗加工、精加工)、加工材料、工艺参数存在较大差异,故对切削液的冷却性能和润滑性能要求不同,从而对于微量润滑冷却润滑参数(即每分钟的润滑油量、每分钟的水量和压缩空气的气压)要求不同,但是,现有的微量润滑产品对于上述3个参数的调整,全靠操作者手动经验调节,调节不够准确,且无法保存或重现已经调节好并证明针对某特定工艺的微量润滑冷却润滑参数,难以按照最佳参数来实施对特定工艺对象加工的冷却润滑;3、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企业对于智能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但是,市面上现有的微量润滑装置均未实现智能化。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油水气三相节能微量润滑系统,包括微量喷油装置、喷水溶液装置和喷嘴装置。微量润滑装置中装有微量润滑油和喷水溶液装置中装有水溶液。系统中通有压缩空气。压缩气体分为两路,一路由到达喷水溶液装置,另一路压缩气体分两支路,一支路通过喷油装置,另一支路经管道与喷嘴装置相通。微量喷油装置和喷水溶液装置分别通过管道与喷嘴装置连通。解决了水油混合不均匀,出液效果不佳的问题,并可节省了空气压缩机用电量,但是仍然不能实现油水气三相的定量数字化供应,智能化程度不高。给现场合理应用和推广微量润滑技术带来极大阻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性能智能化三相微量润滑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高性能智能化三相微量润滑系统,包括微量润滑油数字化定量供给单元、与外接水源连通的水数字化定量供给单元、与气源连通的压缩气体供应单元、智能控制单元和喷射单元。
所述喷射单元包括喷射单元基体、万向节管和喷嘴。所述喷射单元基体、万向节管和喷嘴依次连接为一个整体。所述喷射单元基体上设置有压缩气体入口、微量润滑油入口和水入口。
所述微量润滑油数字化定量供给单元包括步进电机Ⅰ、油杯和蠕动泵Ⅰ。所述步进电机Ⅰ与蠕动泵Ⅰ相连。所述油杯中装有微量润滑油。所述蠕动泵Ⅰ的进油口与油杯连接,出油口与微量润滑油入口连接。
所述水数字化定量供给单元包括步进电机Ⅱ和蠕动泵Ⅱ。所述步进电机Ⅱ与蠕动泵Ⅱ相连。所述蠕动泵Ⅱ的进水口与外接水源连接,出水口与水入口连接。
所述压缩气体供应单元包括步进电机Ⅲ和调压过滤器。所述步进电机Ⅲ与调压过滤器相连。所述调压过滤器的进气口与气源连接,出气口与压缩气体入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50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