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管廊仓库环境的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81181.4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54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吴京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城佳旭(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朱健;陈国军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管廊 环境信息 传感器 仓库环境 传感器系统 监测子系统 基准装置 输入装置 固定保护装置 传感器集合 基准电压 接收终端 数据信息 通讯装置 远程调节 远程设置 一氧化碳 放置处 检测 甲烷 二氧化碳 预设 氧气 | ||
一种地下管廊仓库环境的传感器系统,包括监测子系统和固定保护装置,所述的监测子系统包括多个传感器、通讯装置以及接收终端,本发明提供的地下管廊仓库环境的传感器系统能够分别对温度、湿度、一氧化碳、甲烷、氧气、二氧化碳等含量、状态进行检测,并且用于检测以上信息的传感器集合于一体,方便工作人员于地下管廊内寻找传感器。通过输入装置以及多个基准装置,可分别调节不同环境信息的预设的数据信息范围以及基准电压,进而达到调节、设置不同环境信息的边界的目的,通过输入装置可进行远程设置,即远程调节不同环境信息边界的目的,并且也可以进行本地设置,在传感器的放置处进行调节基准装置,完成本地调节不同环境信息边界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管廊领域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管廊仓库环境的传感器系统。
背景技术
地下管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并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子系统。由于地下管廊内的管线错综复杂,现有的数据采集方法不能很好的采集各管线的数据并清晰的展示,一旦管线发生故障,就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
公告号为CN107301233A的中国专利,一种基于GIS模型的地下管廊数据采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GIS模型的数据结构;(2)采集地下管廊内部的各个监测设备监测到的数据信息;(3)根据建立的GIS模型的数据结构,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整合;(4)将整合后的GIS模型的数据结构进行模型化展示。本发明以GIS技术为平台,将GIS模型的数据结构与地下管廊内部监测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并以GIS模型的形式整体进行展示;从而使得用户能够直观的观察和监测地下管廊内部的设备运行状态、环境监测状态和故障信息状态。
该专利的监测方式为通过各个分离式的监测设备对地下管廊内部的各项数据进行监测,并传输至平台进行分析处理达到对地下管廊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监测统计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地下管廊错综复杂,每个管道都有不同的负责人员或单位,每个单位都设置自己的监测设备至地下管廊内,使得地下管廊内的监测设备多,且设置的较为分散,并且地下管廊内常年阴暗潮湿,会导致监测设备出现结露的现象,导致监测设备容易短路、损坏,造成损失。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监测设备设置较为分散,不易找到以及监测设备在管廊内防止易出现结露而对其内部电路造成损坏所带来的缺陷。
为此,提供一种地下管廊仓库环境的传感器系统,包括监测子系统和固定保护装置,所述的监测子系统包括:多个传感器,用于监测地下管廊内的各种环境信息,并根据环境信息分别输出不同的模拟量的数据信息;通讯装置,与所述多个传感器分别一一连接,用于将模拟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发送;接收终端,与所述通讯装置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的模拟量的数据信息并进行显示;
所述的固定保护装置包括:壳体;电热丝,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中;多个空腔,每个空腔分别设置有相同的第一固定装置;每个传感器固定连接一第二固定装置,第二固定装置将所述的第一固定装置包覆并与所述的第一固定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的第二固定设置有放置所述传感器的空腔;
所述的第二固定装置表面设置有若干呈圆周分布的第二凸起,所述的第一固定装置的内壁设置有若干呈圆周分布可与所述第二凸起卡接的第一凸起,所述的第二固定装置底部设置有第一弹性件。
进一步的,
所述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氧气传感器、甲烷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气压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
所述的通讯装置包括RS232通讯接口、RS485通讯接口、O/I接口、移动网络模块、光纤接口、wifi模块、天线、射频设别模块、蓝牙模块以及红外模块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城佳旭(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城佳旭(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11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油站气体环境的智能优化系统
- 下一篇:机器人关节测试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