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准静态动态移位寄存器及红外焦平面阵列读出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80657.2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1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华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重庆)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9/0185 | 分类号: | H03K19/0185;H03K19/00;G11C19/2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401331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参考节点 动态移位寄存器 红外焦平面阵列 电源电压端 读出电路 控制端 准静态 时钟信号控制 寄存器电路 输入端信号 动态功耗 静态功耗 连接电源 地连接 寄存器 接地端 可控制 输出端 效应管 导通 功耗 芯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准静态动态移位寄存器及红外焦平面阵列读出电路。本发明包括:第一MOS管,于一第一时钟信号控制下导通一输入端信号至一第一参考节点端;第二MOS管,可控制地连接于电源电压端和第一参考节点端,其控制端连接一第二参考节点端;第三MOS管,连接于一电源电压端和第二参考节点端;第四MOS管,连接于第二参考节点端和接地端之间,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一参考节点端;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七MOS管、第八MOS管、第三参考节点和第四参考节点的连接与以上所述一致,其中第四参考节点还连接电源输出端。本发明有效的降低了寄存器的功耗,使寄存器电路的静态功耗几乎为零,只存在动态功耗。同时减少了场效应管使用的数量从而节省芯片面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寄存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准静态动态移位寄存器及红外焦平面阵列读出电路。
背景技术
在数字电路中,移位寄存器是一种在若干相同时间脉冲下工作的以触发器为基础的器件,数据以并行或串行的方式输入到该器件中,然后每个时间脉冲依次向左或右移动一个比特,在输出端进行输出。移位寄存器可以用来寄存代码,还可以用来实现数据的串行—并行转换、数值的运算以及数据的处理等。移位寄存器中的数据可以在移位脉冲作用下依次逐位右移或左移,数据既可以并行输入、并行输出,也可以串行输入、串行输出,还可以并行输入、串行输出,串行输入、并行输出,十分灵活,用途也很广。
目前CMOS读出电路中,移位寄存器都采用静态移位寄存器,静态存储器依靠双稳态触发器的两个稳定状态保存信息。每个双稳态电路存储一位二进制代码0或1,一块存储芯片上包含许多个这样的双稳态电路。移位寄存器在工作中,每个寄存器都是开通的,这样会产生很大的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准静态动态移位寄存器及红外焦平面阵列读出电路的目的降低寄存器在工作过程中消耗的功耗,并且简化结构,节省芯片面积。
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准静态动态移位寄存器,包括:
第一MOS管,于一第一时钟信号控制下导通一输入端信号至一第一参考节点端;
第二MOS管,可控制地连接于所述电源电压端和所述第一参考节点端,其控制端连接一第二参考节点端;
第三MOS管,连接于一电源电压端和所述第二参考节点端;
第四MOS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参考节点端和接地端之间,所述第三MOS管和所述第四MOS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参考节点端;
第五MOS管,于一第二时钟信号控制下导通一输入端信号至一第三参考节点端;
第六MOS管,可控制地连接于所述电源电压端和所述第三参考节点端,其控制端连接一第四参考节点端;
第七MOS管,连接于一电源电压端和所述第四参考节点端;
第八MOS管,连接于所述第四参考节点端和接地端之间,所述第七MOS管和所述第八MOS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参考节点端,所述第四参考节点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
当所述第一时钟信号为高电平,所述第二时钟信号为低电平时,当选中这一行时,高电平传入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并进行存储,所述第二MOS管导通;
当所述第二时钟信号为高电平,所述第一时钟信号为低电平时,所述第一MOS管断开,所述第五MOS管导通,此时电平翻转,数据传送到输出端,输入端和输出端电平一样,相位延迟为所述第一时钟信号和所述第二时钟信号非交叠时钟高电平时间总和。
所述第三MOS管与所述第四MOS管连接形成一反向器。
所述第七MOS管与所述第八MOS管连接形成一反向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重庆)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中航(重庆)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06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