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发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7120.0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5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黄森;李旭林;董智光;张丽;赵文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35 | 分类号: | H02J7/35;H02N1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71020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模块 储能模块 稳压模块 制冷模块 转换模块 发电系统 汽车 太阳能 半导体制冷技术 压缩机制冷装置 发电技术领域 负载连接 汽车制冷 续航里程 一次能源 制冷间室 交流 间室 供电 消耗 发电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发电系统,其包括第一发电模块、制冷模块、第二发电模块、稳压模块、储能模块、直流‑交流转换模块、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第一发电模块和第二发电模块分别与稳压模块连接,稳压模块分别与制冷模块和储能模块连接,储能模块分别与第一负载和直流‑交流转换模块连接,直流‑交流转换模块与第二负载连接。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能利用太阳能和热能进行双重发电,不仅提高太阳能和制冷间室能量的利用率,还能实现为制冷模块等能模块供电,不消耗一次能源,提高汽车续航里程。其采用半导体制冷技术解决了现有汽车制冷间室采用压缩机制冷装置所导致的自重大,体积大,污染环境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资源有限,并且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环境污染的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环境的问题,陆续研发了新能源汽车,通过新能源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不仅解决人们出行便利的问题,还能做到节能减排,达到了节能环保的要求。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主要采用纯电动、油电混合、气电混合等形式实现驱动汽车行驶的同时,并能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其中,纯电动、油电混合、气电混合的汽车能量损耗都较大,使得续航能力较低。尤其,纯电动的汽车充电时间又比较长,给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和使用带来了挑战。
并且,现有的汽车的制冷功能只要采用空调压缩机制冷,空调压缩机制冷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大、噪声大、制冷响应慢、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汽车的结构进行改进,实现在解决制冷问题的同时提高汽车能量的利用率和续航能力。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发电系统,其包括第一发电模块、制冷模块、第二发电模块、稳压模块、储能模块、直流-交流转换模块、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所述第一发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发电模块分别与所述稳压模块连接,所述稳压模块分别与所述制冷模块和所述储能模块连接,所述储能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负载和所述直流-交流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二负载连接。
通过所述第一发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发电模块分别产生电量,并将所产生的电量经所述稳压模块稳压后,分别输送至所述制冷模块和所述储能模块中,实现为所述制冷模块进行供电,同时通过所述储能模块储存电量;所述储能模块储存的电量直接为所述第一负载进行供电,或者经所述直流-交流转换模块转换后,为所述第二负载进行供电。
较佳地,所述第一发电模块设置在汽车车顶或汽车车厢顶部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发电模块为太阳能发电模块,所述太阳能发电模块采用薄膜太阳能电池板。
较佳地,所述第二发电模块设置在紧邻汽车制冷间室的位置上;所述第二发电模块为温差发电模块,所述温差发电模块采用一片或多片温差发电片。
较佳地,当所述温差发电模块采用多片所述温差发电片时,所述温差发电片采用并联方式、串联方或阵列方式相互连接。
较佳地,所述温差发电片具有冷面和热面,所述温差发电片的所述冷面与所述汽车制冷间室的外壁连接;所述温差发电片的所述热面与汽车外部连接。
较佳地,所述制冷模块采用一片或多片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冷端和热端;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所述冷端与汽车制冷间室的内壁连接,用于产生冷量并扩散到所述汽车制冷间室内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所述热端通过隔热密封垫与换热器连接,所述热端用于产生热量并通过所述换热器散发到所述汽车制冷间室外部。
较佳地,在正对所述换热器的位置设置遮挡板,所述遮挡板与所述换热器之间采用支架进行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71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