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子仪器仪表的散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6865.5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0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胡学杰;王从伟;李志刚;汪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轻松仪表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王秀丽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子 仪器仪表 散热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电子仪器仪表的散热装置,通过在仪器仪表壳体外侧、壳体内侧、壳体内安装的发热量比较大的电子元件表面涂覆一层具有热能‑远红外线转换功能的涂层,壳体外侧的涂层能迅速将涂层本身的热量转换为远红外线辐射到空气当中;壳体内侧的涂层能够吸收仪器仪表内部电子元件辐射出的红外线,并将红外线转换为热能传递给壳体,壳体内侧的涂层还具有吸收仪器仪表壳体内部热量的功能;电子元件表面涂层可以将电子元件的热量转换为远红外线辐射到壳体内侧的涂层,由此构成仪器仪表的热量连续传递散热结构。壳体上设置有散热孔,散热孔穿透壳体内涂层和壳体外涂层,散热孔内设置有过滤网布,过滤网布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根散热纤维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仪器仪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子仪器仪表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仪器仪表正在不断的小型化,尤其是移动式数码产品对外型的小型化、薄型化要求更为迫切,而仪器仪表的显示屏越做越大,功能越来越强大,这势必消耗更多功率,消耗功率的增大就意味着产生的热量在增加,这是因为电子元件输入的功率不可能100%被利用,输入给电子元件的功率必定有一部分被转换为热量,如果热量不能迅速散发到仪器仪表的外部,仪器仪表内部的温度就会升高,如果电子元件温度长期处于比较高温度运转,电子元件的寿命就会成倍的降低,还有一种可能,如果电子元件的类型为CPU一类的集成电路时,当电子元件的温度超过最高限定温度(84℃)时,就会造成CPU工作速度降低甚至停止工作,从而影响仪器仪表的正常使用,所以,如何迅速的将仪器仪表内部的热量尽快的散发到空气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成为仪器仪表小型化、薄型化、可靠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更好的用于电子仪器仪表的散热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电子仪器仪表的散热装置,主要由壳体、壳体内涂层、壳体外涂层、电子元件涂层、电子元件组成,在电子元件表面涂覆电子元件涂层,在壳体内侧涂覆壳体内涂层,在壳体外侧涂覆壳体外涂层;电子元件涂层、壳体外涂层均具有热能-远红外线转换功能,壳体内涂层具有红外线-热能转换、具有吸收壳体内部热量的功能;由电子元件涂层、壳体内涂层、壳体外涂层构成一种仪器仪表散热装置热量的连续传递通道;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穿透所述壳体内涂层和所述壳体外涂层,所述散热孔内设置有过滤网布,所述过滤网布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根散热纤维线。
进一步地,仪器仪表的散热装置热量传递顺序为:电子元件热量→电子元件涂层温度升高→电子元件涂层辐射红外线→壳体内涂层吸收红外线→壳体内涂层温度升高→壳体温度升高→壳体外涂层吸收壳体热量→壳体外涂层温度升高→壳体外涂层辐射远红外线到空气中。
进一步地,电子元件涂层、壳体内涂层、壳体外涂层按照使用方法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塑粉型热喷涂型,第二种,溶液型涂料喷涂型,第三种是贴片型。
进一步地,电子元件涂层、壳体外涂层按照功能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具有导热功能的热能-远红外线转换涂层,第二种是具有绝缘功能的热能-远红外线转换涂层。
进一步地,壳体内涂层按照功能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具有导热、红外线-热能转换、吸收壳体内热量的功能,第二种是具有绝缘、红外线-热能转换、吸收壳体内热量的功能。
进一步地,具有导热功能的热能-远红外线转换涂层主要由远红外线粉料、导热粉、粘接剂组成。
进一步地,具有绝缘功能的热能-远红外线转换涂层主要由远红外线粉料、粘接剂组成。
进一步地,具有导热、红外线-热能转换、吸收壳体内热量功能的壳体内涂层主要由:红外线粉料、吸热粉、导热粉、粘接剂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网布由棉纤维和竹炭纤维呈网状交织而成,所述散热纤维线为冰丝纤维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轻松仪表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湖北轻松仪表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68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