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处理肽生产过程中蒸发尿素产生的氨氮废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5205.5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7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丁玎;甘忠如;黎立;牛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1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渗透单元 氨氮废水 产水 蒸发尿素 肽生产 浓水 排放标准 运行效率 整体设备 串联 蒸发 返回 回收 排放 转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肽生产过程中蒸发尿素产生的氨氮废水的方法,所述方法将氨氮废水依次通过任选的第一反渗透单元、第二反渗透单元,所得浓水蒸发至干燥并回收固体,并将第一、第二反渗透单元的产水分别进入第三反渗透单元,所得产水直接合格排放,浓水重新返回第一反渗透单元。本发明仅通过反渗透单元的处理将氨氮废水全部转化为固体和符合排放标准的液体;通过不同压力范围的反渗透单元的串联,产水不断排除,压力越高后续的膜使用量越少,使整体设备运行效率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肽生产过程中蒸发尿素产生的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氨氮废水一般的形成是由于氨水和无机氨的共同存在所造成,一般pH值在中性以上的废水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无机氨和氨水共同的作用,pH在酸性的条件下废水中的氨氮主要由于无机氨导致。关于氨氮废水的来源也十分广泛,主要来源于化肥、焦化、石化、制药、食品、垃圾填埋场等,同时氨氮废水的危害巨大,当大量氨氮废水排入自然水体中后,不仅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黑臭,让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对人群及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氨氮废水的超标排放直接影响到肽生产企业废水的全面达标和正常生产,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对氨氮废水的治理成为肽生产企业的首要环保问题。因此研究开发经济、实用、安全的氨氮废水处理工艺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对保护环境,造福人类有重要意义。
针对氨氮废水的处理,目前有生物法和物化法两类工艺进行处理,物化法包括吹脱法、沸石脱氨法、气体分离膜技术和化学氧化法。
吹脱法是在碱性条件下,利用氨氮的气相浓度和液相浓度之间的气液平衡关系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调节原液的pH、吹脱温度与接触面积控制吹脱效率,但也存在整体效率低,能耗大,需要投加大量氢氧化钠,冬天无法室外运行,出水无法直接处理合格等缺点。
沸石脱氨法是利用沸石中的阳离子与废水中的NH4+进行交换以达到脱氮的目的。应用沸石脱氨法必须考虑沸石的再生问题,通常有再生液法和焚烧法。采用焚烧法时,产生的氨气必须进行处理,此法适合于低浓度的氨氮废水处理,氨氮的含量应在10--20mg/L,同时再生过程中易产生二次污染。
气体分离膜技术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氨氮脱除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操作方便,氨氮回收率高,无二次污染。该膜的一侧是氨氮废水,另一侧是酸性水溶液或水。当两侧温度与pH保持一定的压力差,那么废水中的游离铵NH4+,就变为氨分子NH3,并经原料液侧介面扩散至膜表面,在膜表面分压差的作用下,穿越膜孔,进入吸收液,迅速与酸性溶液中的H+反应生成铵盐。但也存在整体造价过高,酸与水易泄露至原液,针对处理物质较为单一,一般处理完毕后还需后续处理工艺,由于调节pH进行运行,最终废水中盐浓度相对会较高,同时对于无法形成气态的氨氮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
化学氧化法是利用强氧化剂将氨氮直接氧化成氮气进行脱除的一种方法。折点加氯是利用在水中的氨与氯反应生成氨气脱氨,这种方法还可以起到杀菌作用,但是产生的余氯会对鱼类有影响,故必须附设除余氯设施。
生物法主要利用细菌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将水体中的氨氮进行生物降解,但生物生存对废水水质要求较高,需要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好,且由于氨气的毒害性,可生化处理的氨氮浓度较低,对于高氨氮废水无法直接利用生化系统进行处理。
介于以上众多因素和现有技术手段,氨氮废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污水处理单位,氨氮废水仍是目前环保处理中亟待解决的一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通过简便、易行、经济的方法,将肽生产过程中蒸发尿素产生的氨氮转化为离子盐,利用反渗透工作原理将氨氮废水一次处理合格后续不会再需处理工艺。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52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