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工地电机缆绳防脱落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2547.1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0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娜 |
主分类号: | B66C1/12 | 分类号: | B66C1/12;B66C13/06;B66C1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0 | 代理人: | 伍华荣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体 缆绳 固定杆 防脱落机构 对称分布 建筑工地 弹簧 起吊 电机 两端固定 依次连接 交接处 外侧壁 顶壁 竖直 通孔 挂钩 建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工地电机缆绳防脱落机构,包括U型缆绳,所述U型缆绳沿竖直方向依次连接有第一连接体、第二连接体、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所述U型缆绳和第一连接体、第二连接体、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三固定杆的交接处均设有对称分布的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体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对称分布的弹簧,所述弹簧远离第一连接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体的顶壁上,所述第二连接体的一侧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挂钩。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了使用缆绳起吊建材的稳定性,有效的防止了缆绳的脱落,增加了起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地电机缆绳安全保障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地电机缆绳防脱落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机械化进程的加速,机械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在建筑领域,大型塔吊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机械设备的使用也存在着巨大安全隐患,如果不改进技术,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目前,建筑工地上使用塔吊运送建筑材料,通常使用缆绳打结的方式固定,很容易偏离建材的重心,不利于稳定运输,这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输送管制材料的过程中,缆绳松脱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地面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阻碍建筑的施工进程。而且在输送过程中缆绳晃动导致运输的建材不稳定,很容易发生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地电机缆绳防脱落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地电机缆绳防脱落机构,包括U型缆绳,所述U型缆绳沿竖直方向依次连接有第一连接体、第二连接体、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所述U型缆绳和第一连接体、第二连接体、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三固定杆的交接处均设有对称分布的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体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对称分布的弹簧,所述弹簧远离第一连接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体的顶壁上,所述第二连接体的一侧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挂钩;所述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的上下两侧外侧壁上均焊接有半圆孔,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的外侧壁上的半圆孔之间连接有连接线。
优选的,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地电机缆绳防脱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包括对称分布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交接处设有合页,所述第一杆体远离合页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扣,所述第二杆体远离合页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卡扣相匹配的扣台,所述第一连接体、第二连接体、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均与第一固定杆的结构相同。
优选的,位于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内的所述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垂直防滑块。
优选的,位于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内的所述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倾斜防滑块,所述倾斜防滑块与通孔内壁之间的夹角为45-60度。
优选的,所述半圆孔的数量为5-8个。
优选的,所述连接线的优选材质为合金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通过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的使用,增加了缆绳和建筑材料的接触,实现了运输过程中建筑材料的稳定;通过对称的两条弹簧的使用,对使缆绳晃动的力加以缓冲,消弱了缆绳在起吊过程中的晃动幅度,同时固定了缆绳间的距离,减小了缆绳滑动的可能性,增加起吊的稳定性,通过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中倾斜防滑块的设计,避免了起吊过程缆绳松动的发生,增加了起吊的安全性;通过半圆孔和连接线的结合,增加了起吊过程中建材与缆绳的接触面积,起吊过程更稳定。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了使用缆绳起吊建材的稳定性,有效的防止了缆绳的脱落,增加了起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娜,未经王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25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