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原土原位制浆的地下墙体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71323.9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4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章胜南;吴朝峰;孙正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章胜南;吴朝峰;孙正东 |
主分类号: | E02D5/20 | 分类号: | E02D5/20 |
代理公司: | 杭州仁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97 | 代理人: | 郑新军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墙体 泥浆 施工 开槽 原土 制浆 下沉 地下施工技术 泥浆密度计 多点取样 高压管道 泥浆样品 施工成本 施工工期 开槽机 无渗漏 支撑板 注入水 检测 拆模 吊机 叠接 顶面 平齐 取样 注水 泥土 | ||
1.一种基于原土原位制浆的地下墙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a、通过开槽机在地面开槽,开出预定深度为H的呈回字形结构的凹槽,在凹槽的内部开出多道平行的支撑梁避让槽,支撑梁避让槽的两端与凹槽的内壁连通;b、开槽机在开槽的同时通过高压管道向泥土中注入水,然后进行搅拌形成泥浆,多点取样,通过泥浆密度计检测泥浆样品的密度,注水调节泥浆的密度、取样、检测,直至泥浆的密度达到需要的密度ρ;c、在地面上位于凹槽的上方安装若干吊机,凹槽的顶部设置支撑板,支撑板与每台吊机上的吊索的下端固定,在支撑板上用混凝土横向整浇第一墙幅,第一墙幅拆模后,将所有吊机的吊索同步下降,使得第一墙幅整体下沉至顶面与地面平齐,在第一墙幅的顶面上浇筑第二墙幅,第一墙幅与第二墙幅纵向叠接,然后将第二墙幅下沉至与地面平齐,以此类推,在第二墙幅的顶面逐次横向整浇若干墙幅,每浇筑一块墙幅,所有墙幅下沉一段距离,当第一墙幅下沉至凹槽底部时,地下墙体施工完成;其中位于基坑底部的墙幅的内壁之间浇筑若干与支撑梁避让槽一一对应的支撑梁;步骤c中,支撑板为钢板,支撑板的顶面安装水平的布水管,布水管的下侧设有若干布水孔,支撑板上设有与布水孔一一对应连通的通孔,布水管上连接若干竖直的进水管,支撑板的底面安装若干土压传感器,吊索的下端与支撑板的顶面固定连接;在支撑板顶面安装钢筋笼,在钢筋笼的两侧设置模板,在模板之间用混凝土浇筑第一墙幅,钢筋笼的上端高出第一墙幅的顶面,吊索、进水管均埋入第一墙幅内,待第一墙幅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模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原土原位制浆的地下墙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a中,开凹槽之前先在地面上开深度为H1的导向槽,导向槽的深度H1与预定深度H之比为0.07-0.15;用混凝土浇筑导墙,将导墙安装在泥浆导向槽的两侧,在导向槽的底部开设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原土原位制浆的地下墙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b中,泥浆密度ρ为1.4g/cm³-1.7 g/cm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原土原位制浆的地下墙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b之后步骤c之前,在凹槽底部植入若干止沉桩,止沉桩的顶面共面,止沉桩的顶面高出凹槽底部的距离为4cm-6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原土原位制浆的地下墙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第一墙幅的顶面预埋有止水条,第一墙幅下沉至顶面与地面平齐时,在进水管上接上第二根进水管,然后安装第二墙幅的钢筋笼,第二墙幅的钢筋笼的下端与第一墙幅顶面露出来的钢筋笼连接,设置模板、浇筑第二墙幅,在第二墙幅的顶面预埋止水条;其余墙幅的横向浇筑整浇方式与第二墙幅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原土原位制浆的地下墙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每块墙幅的外侧面上均设有竖直分布的排泥槽,相邻两块墙幅之间的排泥槽连通,吊索每次下降带动墙幅整体下沉过程中,凹槽内的泥浆受积压后从排泥槽处排出;当某个土压传感器的压力值大于设定值时,与该土压传感器对应的进水管中注入高压水,从而将此处的泥浆散解、稀释,便于墙幅整体顺畅下沉。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基于原土原位制浆的地下墙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板的内侧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挡边,所述挡边的下端设有楔形刃口,待第一墙幅下沉到凹槽底部后,挡边插入凹槽底部的泥土中;然后向进水管内注入高压的水泥浆,水泥浆从布水管处排出,从而将凹槽底部与第一墙幅之间泥浆挤出,在第一墙幅的底部形成硬实的水泥基底,同时水泥浆将地下墙体外壁与凹槽之间的泥浆挤出,进水管内充满水泥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章胜南;吴朝峰;孙正东,未经章胜南;吴朝峰;孙正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132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