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反应釜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65592.4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65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张国祥;王金意;荆铁亚;赵文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100031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反应 实验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多功能反应釜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容器(5),气瓶(1)、冷却器(2)、阀一(3)和质量流量计(4)依次连接在活塞容器(5)的顶部,恒速恒压泵(6)通过阀二(7)与活塞容器(5)的底部相连接,活塞容器(5)的顶部另有支路,通过阀三(8)后分成三个支路,分别通过阀四(9)、阀五(10)和阀六(11)与反应釜(22)左侧上部、中部和下部相连接,反应釜(22)右侧上部、中部、下部和底部分出四个支路分别通过阀七(12)、阀八(13)、阀九(14)、阀十(18)与取样器(19)相连接、取样器(19)底部连接阀十一(20);
所述活塞容器(5)的容积比反应釜(22)的容积大5-20倍,为了方便配液依次,开展多次测试操作;
所述反应釜(22)置于控温箱(21)内部,且反应釜(22)顶部装有搅拌器(15),底部有能够承托岩样(16)的托盘(17),所述托盘(17)底部为网格结构,以使岩样(16)底部不能与压裂液样品接触;
所述反应釜(22)两侧设计有上、中、下部位多个流入支路以及上、中、下、底部流出支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开启;
所述的多功能反应釜实验系统的实验方法,
1)当测试压裂液为CO2无水压裂液时:
首先,关闭所有阀门,打开活塞容器(5),将配压裂液需要的化学试剂注入其中;然后,打开阀一(3),气瓶(1)中的CO2气体一次通过冷却器(2),阀一(3),质量流量计(4)流到活塞容器(5)中,并且通过质量流量计(4)计量流到活塞容器(5)中的CO2气体质量,结合注入到活塞容器(5)中化学试剂的质量,计算出活塞容器(5)中压裂液中的化学试剂的质量浓度,然后关闭阀一(3);
打开阀二(7)和恒速恒压泵(6),将活塞容器(5)中的CO2无水压裂液加压到目标实验压力条件;
打开反应釜(22)将岩样(16)置于其内部的托盘(17)上面,关闭反应釜(22);然后调节控温箱(21)至目标实验温度;
然后关闭阀二(7),打开阀三(8),选择阀四(9)、阀五(10)和阀六(11)中一个打开,向反应釜(22)中注满压裂液,确保岩样(16)表面能够接触到压裂液;根据需要,每间隔预设时间后,选择打开阀七(12)、阀八(13)、阀九(14)和阀十(18)之一,使得反应釜(22)内部液样流入取样器(19)中,进行测试分析;
注入压裂液浓度控制方法:通过质量流量计(4)计量注入CO2的量和注入活塞容器(5)的化学试剂量控制;
(1)静态测试时:当压裂液注满反应釜(22)后,与岩样(16)反应一段时间后,选择性的从反应釜(22)的上、中、下和底部取样测试分析不同层面的反应液内矿物离子变化情况;
(2)动态测试时:当压裂液注满反应釜(22)后,与岩样(16)反应一段时间后,选择阀四(9)、阀五(10)、阀六(11)中一个打开,从反应釜(22)的上、中、下部之一继续输入液氧;同时从反应釜(22)的上、中、下和底部取样测试分析不同层面的反应液内矿物离子变化情况,尽而分析不同层面的反应液内矿物离子变化情况;
改变实验温度、压力、压裂液浓度条件,开展下一实验条件下的测试;实验测试结束后,打开阀十(18)和阀十一(20),样品排出回收处理;
2)当测试压裂液为液体压裂液时:
只需在实验开始前,将液体压裂液注入活塞容器(5)中,即开始实验测试,只是不需要注入CO2气体,其它方法不变,相对测试CO2压裂液的方法更加简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反应釜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容器(5)的顶部能够打开,方便注入液样;方便测试常规水力压裂液与二氧化碳压裂液在不同温度、压力、浓度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实验。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反应釜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样器(19)的容积小于反应釜(22)的容积,方便在实验过程中,在反应釜(22)中反应后,从上、中、下、底部不同层位的随时取出液样测试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6559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