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东非高原地区小麦沟垄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59458.3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4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熊友才;王建勇;罗崇亮;任爱天;祝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B79/02;A01G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播种 高原地区 覆膜 沟垄 预处理 垄沟 栽培 水分利用率 小麦 覆膜处理 适时收获 水分蒸发 小麦种子 沟播 垄宽 膜侧 起垄 水土流失 土壤 管理 种植 土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东非高原地区小麦沟垄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播种前整理土地、起垄,垄宽10~20cm、垄高5~10cm;(2)对各垄以及各垄的垄沟进行覆膜以及在覆膜后进行管理;(3)覆膜处理完成后即采用膜侧沟播技术将预处理后的小麦种子进行播种,种植密度为320kg/ha,在播种后进行管理;(4)适时收获。本发明能够很好的提高当地水分利用率,降低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相应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并最终极大的提高了作物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东非高原地区小麦沟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东非高原地区,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区,气候资源难以充分利用、缺乏应对干旱频发的农事技术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导致了当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以至作物生产水平低下,粮食安全受到极大挑战。在黄土高原地区,沟垄覆膜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并对旱区作物高产和稳产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因土地贫瘠,降雨不集中,通常在起垄时加大了垄高和垄宽,以达到收集较少的雨水,同时根据土壤水分和降雨状况,通常播种密度较低。在非洲半干旱地区,小麦种植技术较为落后,小麦种植密度低(160~200千克/公顷),虽然该地区土壤肥沃,但是非洲雨季时期降雨量集中、水分蒸发量大,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东非高原地区小麦沟垄栽培方法,旨在解决东非高原地区小麦栽培产量很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东非高原地区小麦沟垄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播种前整理土地、起垄,垄宽10~20cm、垄高5~10cm;
(2)对各垄以及各垄的垄沟进行覆膜以及在覆膜后进行管理;
(3)覆膜处理完成后即采用膜侧沟播技术将预处理后的小麦种子进行播种,种植密度为320kg/ha,在播种后进行管理;
(4)适时收获。
优选地,在步骤(1)中,所述整理土地具体为: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土质疏松、具有所需厚度土层的田块为耕种对象,在前茬收获之后用翻耕机对土壤耕作层进行翻耕,灭茬,对耕作层中的杂物进行清理,在经历了雨季初期后,对土地进行再次清理、整平。
优选地,在步骤(1)中,所述起垄具体为:根据作物种植走向用起垄机沿小垄划行开沟起垄,用整形器整理垄面以使垄面隆起。
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覆膜具体为:在起垄工作完成后需要立即进行覆膜,覆膜前,首选沿样方边线开5cm深的浅沟,地膜展开后,把靠边线的地膜一边埋于浅沟内,并用土压实,完全展开地膜,地膜另一边则正好放在另外沟内,,从膜边下取土后原地放下并将地膜压于土下进行固定;覆完第一幅膜后,将第二幅膜的一边与第一幅膜在浅沟内中间相接,膜与膜重叠一定的宽度,依次类推铺全整个样方;覆膜时要用力将地膜拉展铺平,从垄面取土后,将地膜整平。
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覆膜后进行管理具体为:覆盖地膜后且地膜坐实并与地面贴紧时,在沟中间每隔50cm处打一直径为3mm的渗水孔,若为干旱季节时用周边土壤堵住渗水孔以防无效蒸发;田间覆膜后,防止地膜破损,对地膜破损处及时用细土盖严。
优选地,在步骤(3)中,所述小麦种子的预处理具体为:用质量分数为25%多菌灵或质量分数为15%粉锈宁拌种,多菌灵或粉锈宁的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
优选地,在步骤(3)中,所述播种具体为:在垄沟内播种,播种深度为3~5cm。
优选地,在步骤(3)中,所述播种后进行管理具体为:在雨季观察膜内幼苗生长状况,适时破土引苗,麦苗出土后进行田间查苗补苗,缺苗断垄20cm以上的行段用同一品种补种,过稠的疙瘩苗进行疏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94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