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轮毂电机高压线束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47969.3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5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唐晓勇;梅超强;王月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伟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H01R13/52;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刘计成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束 高压线束 轮毂电机 汽车轮毂 公端 电机 连接方式 控制器 母端 导线连接控制器 连接控制器 安装效率 连接配合 线缆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轮毂电机高压线束结构,包括控制器和轮毂电机,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一线束母端连接,所述轮毂电机通过导线与一线束公端连接,所述线束公端与所述线束母端连接配合。该汽车轮毂电机高压线束结构改变原来通过一根导线连接控制器和轮毂电机的连接方式,而是分为两部分,通过线束公端、线束母端的连接方式连接控制器和轮毂电机,采用这种方式,可根据车上的安装位置对线缆的长度进行调节,从而方便线束公端、线束母端的固定、连接,这样就可解决汽车轮毂电机高压线束安装不方便、安装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线束,特别涉及一种使用在汽车轮毂电机上的高压线束结构。
背景技术
线对线连接器是用于实现线对线缆或线缆对线缆快速连接的一种结构,其既能实现线缆之间的固定连接,又能保持两端线缆的柔性,因此在很多场合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汽车上使用的线对线连接器数量较多,由于车需要长时间在负责路面上行驶,在车辆颠簸震动下,线缆连接器的公头和母头之间容易松动,这样就会导致车辆电气连接不良,进而有可能会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因此很多汽车生产厂家对车辆上使用的线缆连接器要求变的越来越高,各供应商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汽车控制器跟轮毂电机通过一根线缆来连接,在装车过程中,需要先把控制器和轮毂电机安装在车架上,然后再在控制器和轮毂电机上分别安装线缆接头,由于车上空间有限,安装线缆非常不方便,耗时较长,效率很低。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必要对现有的汽车轮毂电机高压线束结构做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方便、简单,能有效提高安装速度的汽车轮毂电机高压线束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轮毂电机高压线束结构,包括控制器和轮毂电机,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一线束母端连接,所述轮毂电机通过导线与一线束公端连接,所述线束公端与所述线束母端连接配合。
优选的,所述线束公端包括一塑胶插座,所述塑胶插座内设有一公端接线排,所述公端接线排上设有通孔;所述线束母端包括一塑胶插头,所述塑胶插头内设有一母端接线排,所述母端接线排上设有通孔,所述母端接线排与所述公端接线排位置对应;所述线束公端与所述线束母端连接时,所述塑胶插头插入所述塑胶插座内,所述公端接线排与所述母端接线排重叠,对应重叠的公端接线排与母端接线排上的通孔重合并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塑胶插头或塑胶插座的后端设有线束防水圈。
优选的,所述塑胶插头或塑胶插座的后端设有防水圈后盖。
优选的,所述塑胶插头的前端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塑胶插头上设有弹性凸起,所述塑胶插座上设有与所述弹性凸起位置相对于的卡槽。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汽车轮毂电机高压线束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汽车轮毂电机高压线束结构改变原来通过一根导线连接控制器和轮毂电机的连接方式,而是分为两部分,通过线束公端、线束母端的连接方式连接控制器和轮毂电机,采用这种方式,可根据车上的安装位置对线缆的长度进行调节,从而方便线束公端、线束母端的固定、连接,这样就可解决汽车轮毂电机高压线束安装不方便、安装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线束公端与线束母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1、线束公端;11、塑胶插座;12、线束防水圈;13、防水圈后盖;14、公端接线排;15、卡槽;2、线束母端;21、塑胶插头;22、线束防水圈;23、防水圈后盖;24、母端接线排;3螺丝;4、轮毂电机;5、导线;6导线;7、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伟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伟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79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