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杯型长牡蛎新品系的培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36408.3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29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于瑞海;李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54 | 分类号: | A01K61/54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刘艳青 |
地址: | 26600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杯型长 牡蛎 品系 培育 方法 | ||
1.一种杯型长牡蛎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初次筛选:先从长牡蛎群体中,初步筛选出壳形为杯型、蚝杯深度3cm以上,软体部肥满的类群作为核心群体,进行自繁后养成;
b、二次优选:以步骤a中的选出的核心群体作为基础群体,再按照步骤a中的选择标准采用截头选择法优选出核心群体内一定比例的壳形作为优选类群;
c、优群自繁和进行一对一受精交配:以b步骤中优选类群作为繁殖群体,按照牡蛎常规人工育苗的方法进行子代培育,获得壳形为杯型,蚝杯深度3cm以上,软体部肥满度高的新品系F1;
d、利用壳深指数和壳凸指数对F1进行评估选育:从F1选出的养成个体,采用截头选择法优选出群体内10%的个体,计算壳深指数和壳凸指数,将选择壳深指数在20%以上、壳凸指数在35%以上的个体作为F2亲贝进行繁育;测量壳高(SH)、壳长(SL)、壳宽(SW),利用SW/(SH+SL+SW)×100比值百分比确定壳深指数,利用SL/(SH+SL+SW) ×100比值百分比确定壳凸指数;
e、壳形杯型长牡蛎的新品系定向纯化:以步骤d中筛选出的个体F1作为亲体进行自交繁育产生子代F2为材料,筛选肥满度在30%以上的5-10%长牡蛎个体作为亲本,再进行子代自繁和同胞家系繁育,重复b、c、d步骤若干次,通过多代连续选育,即可获得长牡蛎壳形杯型,蚝杯深度3cm以上,出肉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采用截头选择法优选出核心群体内10%的壳形作为优选类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c、d和e中,按照牡蛎常规人工育苗方法进行子代培育的具体方法为: D型幼虫培育密度为8-10个/ml,随着幼虫生长逐渐降低密度,至匍匐幼虫密度降至3-4个/ml;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30%-50%,幼虫附着后增至100%-120%;D型幼虫开始投喂金藻,日投饵量从初期的1-2万细胞/ml逐渐增至中期3-4万细胞/ml,后期5-6万细胞/ml,幼虫发育至壳顶后期添加扁藻,日投饵量为1-2万细胞/ml;在幼虫培育期间投喂小球藻,幼虫培育期间水温22-26℃,盐度30-32,pH值8.0-8.2,从D型幼虫培育至匍匐幼虫需18-22天;当幼虫生长至壳长330-360um,60-80%出现眼点时开始投放附着基采苗;附着基采用栉孔扇贝壳,投放量5000片/m3,每片采苗量平均为15-20个,即达到采苗要求,蛎苗长至壳长1-2mm,标记各选育系并移至海区进行养殖;在幼虫培育过程中,保持各组选育系幼虫密度相同,投饵量和换水率一致,培育条件相同;各组选育系的育苗容器、器具分别单独使用,避免混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d中,所述的壳深指数和壳凸指数评估是通过巢式设计建立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利用二因素系统分组的方差、协方差分析,对长牡蛎壳高、壳长、壳宽、总重、壳重、肉重参数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进行评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640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按摩仪控制电路
- 下一篇:一种对IP网络变更的风险进行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