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采集脉象数据的触力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28919.0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2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周会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锐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6 | 代理人: | 张骥 |
地址: | 2012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采集 脉象 数据 触力 传感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采集脉象数据的触力传感器,包括传感器主体,传感器主体固定连接三根等长的一字梁,一字梁的中部设置有力感应元件;力感应元件将一字梁分为等长的两段悬臂梁;三个力感应元件并列设置;力感应元件上套设有探头帽;探头帽包括连接部和探测部;探头帽的连接部与力感应元件相配合,探头帽通过连接部固定连接力感应元件;三个探头帽的探测部组成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检测探头;探头帽采用绝热材料。本发明能够精确地采集寸口脉三部的脉象数据,为医生提供定量的脉象原始数据,以帮助医生准确地体察脉象变化,从而使医生给出准确的病情判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医临床检测传感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采集脉象数据的触力传感器。
背景技术
中医诊断方法中,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把脉、切脉,是传统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把脉的部位一般是位于手腕的寸口脉,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由于不同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会存在差异,而不同医生对脉象的变化可能有不同判断结果,因此诊断结果就有可能不同。而最为关键的一点,这种诊断方法仅能获得定性数据,无法得到定量数据,以此来判断被诊断者的身体状况,其准确性势必会受到质疑。
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应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但是自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人们开始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对中医进行质疑,甚至使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的诊断结果和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如何使中医的诊断指标更为客观并具备诊断参考价值,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突破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采集脉象数据的触力传感器,它可以三个成组同时检测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脉象数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用于采集脉象数据的触力传感器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括传感器主体1,传感器主体1固定连接三根等长的一字梁2,一字梁2的中部设置有力感应元件3;力感应元件3将一字梁2分为等长的两段悬臂梁;三个力感应元件3并列设置;力感应元件3上套设有探头帽4;探头帽4包括连接部4-1和探测部4-2;探头帽4的连接部4-1与力感应元件3相配合,探头帽4通过连接部4-1固定连接力感应元件3;三个探头帽4的探测部4-2组成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检测探头;探头帽4采用绝热材料。
本发明用于采集脉象数据的触力传感器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采用三个力感应元件同时采集脉搏的跳动幅度,跳动幅度最大处为脉道的中心,跳动幅度最小处为脉道的边缘。因此本发明能够测量出人体的脉宽,将人体的脉宽用定量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医生诊断的依据。
本发明采用三个力感应元件同时采集脉搏的跳动幅度,使传感器具备辅助定位功能,根据三个力感应元件的测量值能够判断出检测探头是否正对检测部位,当处于中间位置的力感应元件的测量值大于其它两个力感应元件,说明检测探头正对检测部位,检测探头的定位准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289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