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然风微循环窗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05595.9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69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荣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国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7/02 | 分类号: | E06B7/02;E06B7/14;E06B7/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风板 窗洞 玻璃挡板 下通风口 通风板 微循环 静止状态 雨水 自然风 室内 上通风口 室内积水 弯曲设置 新机械 供风 清洗 窗户 湿润 | ||
本发明涉及窗户领域,公开了一种自然风微循环窗,包括开设在幕墙上的窗洞,窗洞上固定连接有通风板,窗洞上固定连接有玻璃挡板,通风板与玻璃挡板之间形成供风通过的空隙,玻璃挡板的两侧与窗洞固定连接,通风板上开设有上通风口和下通风口,下通风口靠近窗洞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弯曲设置的第一引风板,下通风口远离窗洞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引风板,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方案利用新机械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引风板和第二引风板,使被风带入的雨水能够在第一引风板和第二引风板处保持静止状态,从而使得雨水难以进入到室内,减少室内积水的产生,同时保持静止状态的雨水又可对进入到室内的空气进行清洗和湿润,提高了进入室内的空气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窗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自然风微循环窗。
背景技术
自然风的循环能够有效的将外界的清新空气带入室内,并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使室内的空气保持较为清新的状态,提高了室内的空气质量。
目前,公告号为CN20354698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然风微循环窗系统,它包括幕墙,在所述幕墙上设置有窗洞,在所述窗洞内侧设置有洞口窗,在所述窗洞外侧设置有玻璃挡板,所述玻璃挡板两侧与幕墙连接,所述玻璃挡板与洞口窗之间形成通风腔体,所述通风腔体通过洞口窗的开启与室内连通,所述玻璃挡板上下侧与对应幕墙留有间距形成与通风腔体连通的上、下通风口。
这种自然风微循环窗系统通过设置玻璃挡板和洞口窗,两者之间形成通风腔体,通风腔体的上、下两端设置有上、下通风口,但当天下雨且风较为大时,风对雨水进行带动,使雨水沿着通风腔体进入到室内,在室内产生积水并对住户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自然风微循环窗,具有减少雨水进入室内的几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然风微循环窗,包括开设在幕墙上的窗洞,所述窗洞上固定连接有通风板,所述窗洞上固定连接有玻璃挡板,所述玻璃挡板位于所述通风板远离室内的一侧,所述通风板与所述玻璃挡板之间形成供风通过的空隙,所述玻璃挡板的两侧与所述窗洞固定连接,所述通风板上开设有上通风口和下通风口,所述上通风口靠近所述窗洞的上侧内壁,所述下通风口靠近所述窗洞的下侧内壁,所述下通风口靠近所述窗洞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弯曲设置的第一引风板,所述下通风口远离所述窗洞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引风板,所述第一引风板远离所述窗洞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引风板的内凹面,所述第二引风板靠近所述窗洞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引风板的内凹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界的风带动雨水从玻璃挡板与窗洞之间的间隙进入到通风板处,接着从下通风口进入,风在第一引风板和第二引风板的引导下流入室内,但被风带动的雨水一部分在第一引风板的内凹面处受到风的吹动,被风力压在第一引风板的内凹面处难以继续移动,另一部分雨水在风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堆积在第二引风板的内凹面处,减少了雨水进入室内的几率,同时堆积在第二引风板处的雨水又可对进入到室内的空气进行湿润和清洗,使进入室内的空气较为洁净,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风还会沿着玻璃挡板与通风板之间的空隙进行移动,但玻璃挡板与通风板之间的空隙较小,外界的空气进入到玻璃挡板与通风板之间时自身受到压缩,空气的流速增加,由于流速的增加使得气压变小,当空气流过上通风口时,室内的气压较大,使得室内的空气从室内流向室外,实现空气的循环。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通风口上固定连接有上引导板和下引导板,所述上引导板位于所述上通风口靠近所述窗洞的一侧,所述下引导板位于所述上通风口远离所述窗洞的一侧,所述下引导板的长度大于所述上引导板的长度,所述上引导板远离所述上通风口的一端和所述下引导板远离所述上通风口的一端均朝所述窗洞的下侧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从上引导板向下引导板移动时,由于上引导板的长度小于下引导板,雨水在下引导板的引导下离开上通风口,从而减小雨水进入室内的几率;当雨水在风力的从下引导板向下引导板移动时,长度较长的下引导板对雨水进行阻挡,从而减小雨水在上引导板的引导下进入到室内的几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国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国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55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