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卫星通讯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93928.0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37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徐佳康;刘丽坤;李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185 | 分类号: | H04B7/185;H04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100010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卫星 通讯 方法 装置 | ||
本公开涉及一种卫星通讯方法及装置,包括设置卫星中的各波束对应的接收信号范围,其中不同的波束对应的接收信号范围不同。根据各波束对应的接收信号范围,设置各波束的上行信号的接收方式。各波束根据对应的接收方式对所接收到的各用户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处理。本公开通过用户侧的全球卫星定位数据来辅助实施波束间隔离,并利用星上波束协调来有效降低波束交叠区域的通讯性能损失,进一步提升系统容量。同时,本公开对系统开销小,适用范围广泛,在不会占用额外的时间和频谱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大幅的提升系统容量。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卫星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卫星通讯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卫星通讯领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有的蜂窝移动通讯网也只覆盖了地球上5%的土地面积,很大片的地区如海洋,沙漠,远郊没有覆盖,这些地区虽然人迹罕至,但是仍联网的需求。相关技术采用多波束卫星通讯来解决联网问题。然而多个卫星波束间存在交叠,导致同一个用户的信号会被不同的波束接收,让不同分割空间内的用户信号形成彼此间干扰。而由于卫星通讯系统种不同用户到达卫星的传播距离基本一致,接收功率也基本一致,就会进一步地让用户间干扰状况发送恶化,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处于波束交叠区域种的所有用户都无法进行有效通讯,从而为整个系统的容量带来较大的损失。此外,卫星上的空间有限,处理能力不足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面波束赋形技术在卫星上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卫星通讯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卫星通讯方法,包括:
设置卫星中的各波束对应的接收信号范围,其中不同的波束对应的接收信号范围不同;
根据各波束对应的接收信号范围,设置各波束的上行信号的接收方式;
各波束根据对应的接收方式对所接收到的各用户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处理。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各波束对应的接收信号范围,设置各波束的上行信号的接收方式,包括:
将各波束的上行信号的接收方式设置为只接收自身的接收信号范围的上行信号。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各波束对应的接收信号范围,设置各波束的上行信号的接收方式,包括:
将各波束的上行信号的接收方式设置为接收自身的接收信号范围的上行信号,并接收邻近波束的接收信号范围的上行信号。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波束根据对应的接收方式对所接收到的各用户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处理,包括:
如果第一波束收到来自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上行信号和来自第二用户终端的第二上行信号的叠加信号,则对所述叠加信号进行丢包处理;
其中,第一上行信号和第二上行信号均处于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一接收信号范围,第二波束为第一波束的邻近波束,第一波束的上行信号的接收方式为接收第一接收信号范围和第二接收信号范围的上行信号。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波束根据对应的接收方式对所接收到的各用户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处理,还包括:
如果第一波束收到来自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上行信号和来自第二用户终端的第二上行信号的叠加信号,第二波束收到来自第二用户终端的第二上行信号,则利用第二波束收到第二上行信号,从第一波束收到的叠加信号中减去第二上行信号,得到第一上行信号;
其中,第一上行信号和第二上行信号均处于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一接收信号范围,第二波束为第一波束的邻近波束,第二波束的上行信号的接收方式为接收第一接收信号范围和第二接收信号范围的上行信号。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波束根据对应的接收方式对所接收到的各用户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处理,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39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