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邮件的加密和解密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92537.7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5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松涛;刘莉;王世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亿赛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千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40 | 代理人: | 郭士磊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邮件 加密 解密 方法 存储 介质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邮件的加密和解密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涉及邮件通信领域。其中,所述电子邮件的加密方法包括:响应于用户对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加密操作,获取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加密密钥;提取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内容数据和/或附件,并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对所述内容数据和/或附件进行加密,获得加密后的内容数据和/或附件;将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内容数据和/或附件替换为加密后的内容数据和/或附件,获得加密后的电子邮件。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待发送的电子邮件进行加密,并且还能够对同一收件人发送的不同电子邮件提供差异化的保密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邮件通信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子邮件的加密和解密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邮件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是互联网应用最广的服务。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用户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不管发送到哪里,都只需负担网费)、非常快速的方式(几秒钟之内可以发送到世界上任何指定的目的地),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同时,用户可以得到大量免费的新闻、专题邮件,并实现轻松的信息搜索。电子邮件的存在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电子邮件成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交流方式,衍生出很多在电子邮件方面的安全和保密需求。人们在发送电子邮件时,对于发送的多封电子邮件的保密期望是不一致的,对于一部分的电子邮件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而对于另一部分的电子邮件没有任何保护的需求。即使是向同一个收件人发送的电子邮件,也可能出现对发送的电子邮件的保密期望不一致的情况。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要么在电子邮件的传输过程中加密,邮件服务器上保存的可能是电子邮件的明文,有在邮件服务器产生泄密的可能性;要么需要对终端设备进行加密配置,配置后限制发送端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不能够对电子邮件的保护方式进行灵活的选择,对指定收件人发送的电子邮件无法体现差异化的保密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邮件加密的技术方案和电子邮件解密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邮件的加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用户对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加密操作,获取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加密密钥;提取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内容数据和/或附件,并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对所述内容数据和/或附件进行加密,获得加密后的内容数据和/或附件;将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内容数据和/或附件替换为加密后的内容数据和/或附件,获得加密后的电子邮件。
可选地,所述获取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加密密钥,包括:响应于用户自主获取密钥的选择操作,获取用户输入的加密密码,并根据用户输入的加密密码生成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加密密钥。
可选地,所述获取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加密密钥,包括:响应于用户随机生成密钥的选择操作,随机生成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加密密钥。
可选地,在根据用户输入的密码生成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加密密钥时,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收件人的第一标识信息及生成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第二标识信息,并且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发送至服务器,以使所述服务器管理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
可选地,在随机生成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加密密钥时,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收件人的第一标识信息及生成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的第二标识信息,并且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及生成的加密密钥发送至服务器,以使所述服务器管理所述待发送的电子邮件和所述生成的加密密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亿赛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亿赛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25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金属复合粒子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打印机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