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位修复汞污染土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90792.8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49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正洁;陈扬;佟永顺;冯钦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京投环境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224300 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复 污染 土壤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异位修复汞污染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含汞土壤经分层挖掘,输送、计量后,经过预浸反应后经压滤进行固液分离,分离产生的滤饼进入浆化槽进行浆化,然后再进入矿浆电解槽,压缩空气及搅拌把矿浆均匀化后,对矿浆电解槽阴极、阳极通入直流电,矿浆电解后,氯化亚汞因不溶于溶液从矿浆电解槽底部流出,经处理后成为产品。本发明利用电化学原理、悬浮电解的方法以及阴极产生硫化亚汞不溶解电解液的特性,净化后土壤含汞降至0.1mg/kg以下,汞的提取率超过99.9%,适应性强;处理周期短,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异位修复汞污染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看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其中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地下水、空气,危害农作物及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恢复土壤原有功能,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研究任务。
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国内外有多种修复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和物理化学法等方法。目前主要的物理方法有客土法、热解析法、固化/稳定化、电动修复法等。客土法可以认为是彻底改良土壤的根本途径,缺点在于工程量和耗资太大,并且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土壤基本结构和肥力。热脱附法能够有效降低受污染的土壤,并且可以避免二次污染,但是其能耗高、处理能力有限的缺点更适合于高浓度点污染源的净化。固化/稳定化技术可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控制污染地区汞的迁移,处理成本相对适中,其所针对的土壤污染物质主要为无机物(包括放射性物质),一般不适于处理有机物和农药污染,没有根本解决污染问题,随着环境变化,污染物就可能重新释放出来。物理化学修复就是向土壤投入改良剂,通过对重金属的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作用,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
目前化学法是主要的修复方式,其机理大致有:调控土壤pH、化学沉淀、有机络合、离子交换等。调控土壤pH法:骨粉(主要成分为磷酸十钙盐)、碱煤渣、石灰和高炉对土壤pH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修复的效果并不理想。物理化学固定:物理化学固定法采用的修复剂经济廉价,成本较低,能有效阻止植物对汞的吸收,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把汞从土壤中去除。植物修复法:植物通过富集、挥发、根滤、稳定等作用净化土壤重金属,与传统的物理、物理化学等技术手段相比,具有实际操作方便、投入小、无二次污染且容易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等优点,但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待处置及二次污染的问题。
综上所述,各类处理技术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开展切实可行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技术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异位修复汞污染土壤的工艺方法,实现汞从污染土壤中彻底脱除,缩短技术流程,降低单位处理成本,处理规模可随需要调整,处理过程安全可靠,不产生二次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异位修复汞污染土壤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含汞土壤经分层挖掘,输送、计量后,进入预浸反应器,经过预浸反应后经压滤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出滤饼和滤液;
(2)经过步骤(1)固液分离产生的滤液经过脱汞后产生硫化汞产品,脱汞后液返回预浸反应器;
(3)经过步骤(1)固液分离产生的滤饼进入浆化槽进行浆化,然后再进入矿浆电解槽,空气经过空压机变成压缩空气进入矿浆电解槽,同时在阴阳极之间通过搅拌机进行搅拌矿浆使其保持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京投环境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未经中科京投环境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07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