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列车防抱死系统及防止列车车轮抱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87427.1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18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乔峰;辛志强;赵杨坤;马永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8/17 | 分类号: | B60T8/17;B60T8/176;B60T13/26;B60T13/7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130000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列车 抱死 系统 防止 车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列车防抱死系统,包括:其输出端根据列车的实际运行状况与电动防抱死装置或气动防抱死装置相连的回路切换阀;用于将输入的制动气压缩减至预设气压以防止列车车轮抱死的气动防抱死装置和电动防抱死装置;在电动防抱死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回路切换阀的输出端与电动防抱死装置相连,并断开与气动防抱死装置的连接;在电动防抱死装置处于异常状态,回路切换阀的输出端与气动防抱死装置相连,并断开与电动防抱死装置的连接。本发明增加了在断电时有效替代电动防抱死装置的气动防抱死装置,提升了列车的安全可靠性。本发明还同时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上述一种列车防抱死系统的列车防抱死方法,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列车制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列车防抱死系统及防止列车车轮抱死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在动车、高铁领域的不断发展,乘坐的人次和开设的车次也越来越多,因为人们都在追求着更加便利、更加快捷以及更加舒适和安全的出行方式,因此,如何在保证高铁、动车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便利、舒适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断研究的方向。
在我们乘坐的高铁、动车进行制动时,通常采用的都是电控制动系统,根据中央处理器接收到的制动命令向下层逐级发送制动命令,最终到达制动执行机构进行实施。制动的实施通过轮轨之间的黏着传递制动力,当轮轨间黏着较差时(如下雨或夹杂污物等),较大的制动力可能会导致轮轨之间的黏着状态破坏,车轮在轨道上滑行,如同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直接用力刹车一样,车轮就会抱死,汽车将失控打转,而列车则会由于车轮抱死状态强行在轨道上摩擦,这样一来轮轨将会相互磨损,导致车轮擦伤,造成安全隐患。
现有技术中,仅设置有电动防抱死装置,该装置用于对输出的制动力进行检测并在需要调整时进行调整,以使调整后的制动力不会导致列车车轮抱死。然而一旦出现列车供电异常,列车将无法很好地通过电动防抱死装置实现对制动力的调整,依然会出现上述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威胁乘客人身安全。
所以,如何克服现有列车防抱死系统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在电动防抱死装置失效时依然能够实现防抱死目的的列车防抱死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列车防抱死系统。该列车防抱死系统增加了冗余的气动防抱死装置,通过纯物理机械构造实现在无电情况下依然能够有效防止车轮抱死,在电动防抱死装置失效时起替代作用,增加了列车的安全可靠性,为乘客的人身安全提供了多一层的保障,提升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上述列车防抱死系统的防止列车车轮抱死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列车防抱死系统,包括:
回路切换阀,其输出端用于根据列车的实际运行状况与电动防抱死装置或气动防抱死装置相连;
所述气动防抱死装置,用于将输入的制动气压减压至预设气压以防止列车车轮抱死;
所述电动防抱死装置,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制动控制信号对所述制动气压进行防抱死处理,以防止所述列车车轮抱死;
具有两种工作模式:
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电动防抱死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所述回路切换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动防抱死装置相连,并断开与所述气动防抱死装置的连接;
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电动防抱死装置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所述回路切换阀的输出端与所述气动防抱死装置相连,并断开与所述电动防抱死装置的连接。
可选的,所述气动防抱死装置为减压阀。
可选的,所述减压阀包括输出具有不同预设压力的第一减压阀和第二减压阀,当列车载重小于载重阈值时,所述第一减压阀处于截止状态,所述第二减压阀处于导通状态;当所述列车载重大于所述载重阈值时,所述第二减压阀处于截止状态,所述第一减压阀处于导通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74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