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果形三倍体无籽西瓜种子繁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86814.3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47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徐兵划;孙玉东;张朝阳;顾妍;赵建锋;罗德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08 | 分类号: | A01H1/08;A01H1/02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谢观素 |
地址: | 2230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果形 三倍 无籽西瓜 种子 繁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小果形三倍体无籽西瓜种子繁殖方法,以四倍体母本、二倍体父本繁殖,通过水分管控、父母本采用四蔓整枝,留2‑3瓜,西瓜砧木嫁接苗,四倍体母体坐果35天后采收后熟等栽培手段,种子产量可大幅提升至亩产2kg以上,春季种植最高产量可达3‑4kg/亩,有效降低种子成本,降低瓜农对小果形三倍体无籽西瓜种植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瓜果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小果形三倍体无籽西瓜种子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蜜童、墨童等是近年国外引进的高品质小果形三倍体无籽西瓜品种,其单瓜重一般1.5-2kg,具有糖度高、肉质酥脆,且果皮薄、硬,耐贮耐运,深受消费者及水果商青睐。近年国内一些科研单位,也相继开展了三倍体小果形无籽西瓜新品种选育,并育成了小玉红、京玲、苏梦1号等品种。
目前,主要针对小果形三倍体无籽西瓜的研究主要是果实品质、种子萌发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提高三倍体西瓜种子繁殖采种量、种子质量的研究较少。小果形三倍体西瓜种子繁殖除了受三倍体无籽西瓜自身存在的采种量低、发芽率低、成苗率低等问题影响外,因其四倍体母本果皮薄,脐部大等因素,在果实成熟后期,还存在裂果较为严重的现象,因此其种子产量一般不超过1kg/亩,种子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因而解决小果形三倍体西瓜种子繁殖问题,成为当前小果形西瓜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国内三倍体无籽西瓜种子繁殖主要在新疆、甘肃等地区,2016~2017年春季在甘肃省武威市开展小规模的小果形三倍体无籽西瓜种子繁殖,两年种子结实率均较低;2015~2017年,在江苏北部塑料大棚等保护地内,按照二倍体西瓜种子繁殖方式进行小果形三倍无籽西瓜种子繁殖,坐果后其裂瓜率超过30%,平均单瓜结实率20~30粒,种子产量约1kg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果形三倍体无籽西瓜种子繁殖方法,种子产量可大幅提升至3-4kg/亩,降低种子成本,为高品质小果形三倍体无籽西瓜品种大规模种植提供基础。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小果形三倍体无籽西瓜种子繁殖方法,包括繁殖设施条件和栽培季节的选择、四倍体母本与二倍体父本种苗的培育、整地作畦方法、田间水分管理、肥料施用方法与施用量、整枝方法、授粉时期与授粉方法、病虫害防治、种子采收与处理,
所述田间水分管理,是指定植后,及时浇足安根水,授粉前田间一般不浇水,仅在授粉前1~2天,用滴灌浇水一次,以浇到畦沟土壤湿润不积水为标准,以后直到采收,停止浇水,整个生长期严格控制土壤水分含量不超过50%;
所述整枝方法,是指采用四蔓整枝,即当父本母本植株长到6~8张叶片时打顶,促发子蔓,选留生长一致的4条子蔓,母本四蔓整枝留2~3个瓜;
所述种子采收与处理,是指四倍体母本坐果35天后即进行采收,放置5~15天后熟,然后取种,种子及时清洗干净进行药剂消毒处理,晾干或烘干,完成种子繁殖。
种子高产原因分析:(1)因为四倍体果实后期易裂瓜,土壤水分过大,果实膨大过快,20天左右就有瓜开裂现象,裂瓜率高,导致种子不成熟或不完全成熟,大大降低种子产量和质量,本发明严格控制浇水时机与浇水量,保证前期不会裂果,后期25-30天裂果率可控制在5%以内。(2)本发明四蔓整枝,更易坐果,且果实相对较小,四蔓整枝留2~3个瓜,相对于单蔓整枝和双蔓整枝,单株收种量却相对较高;(3)本发明坐果35天采瓜,放置后熟,时间恰当,种子成熟度好。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种植田块种植过1年以上瓜类作物的,母本父本使用嫁接苗,母本嫁接苗嫁接砧木采用西瓜砧木。一般西瓜种植嫁接砧木选用葫芦或南瓜砧木 ,因其根系粗壮发达,能够给西瓜枝蔓提供充足的营养,而本申请却反道而行仍采用西瓜砧木,一是西瓜砧木嫁接亲和性强于葫芦、南瓜砧木,二则西瓜砧木根系相对较弱,四倍体母本西瓜本身生长就较旺盛,如再选择葫芦或南瓜砧木,则营养生长过于旺盛,不易坐果,种子产量也明显低于西瓜砧木种子产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68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