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放站远端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85236.1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4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龚杨;赵晓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芯通软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155 | 分类号: | H04B7/155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51221 | 代理人: | 熊晓果,张伟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放站 远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讯网中的直放站,特别涉及一种直放站远端机。
背景技术
由于TD-LTE使用的频率较高,信号的绕射能力差,造成大量的弱覆盖、盲区。为了满足这些弱覆盖、盲区用户的通讯需求,采用传统的直放站设备存在选址困难,覆盖范围有限,而采用建设基站的方式存在投资大,回报低,建设周期长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放站远端机,以解决TD-LTE的弱覆盖,存在盲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放站远端机,其包括第一收发端口、第二收发端口和第三收发端口;其中,
所述远端机的第一收发端口通过与重发天线连接完成信号覆盖,并且,所述远端机的第二收发端口与其它所述远端机的第二收发端口通过中继天线进行信号传输,所述远端机的第三收发端口与其它所述远端机的第三收发端口通过中继天线进行信号传输。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直放站远端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腔体滤波器、第一功放低噪放单元、第一收发信射频单元、第一数字中频单元,和依次连接的第二数字中频单元、第二收发信射频单元、第二功放低噪放单元、第二腔体滤波器,以及依次连接的第三数字中频单元、第三收发信射频单元、第三功放低噪放单元、第三腔体滤波器;其中,所述第一数字中频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二数字中频单元和所述第三数字中频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直放站远端机还包括时隙同步单元、控制单元、时钟单元和通讯单元;其中,控制单元通过总线分别连接第一功放低噪放单元、第一收发信射频单元、第一数字中频单元、第二数字中频单元、第二收发信射频单元、第二功放低噪放单元、第三数字中频单元、第三收发信射频单元、第三功放低噪放单元、时隙同步单元、时钟单元和通讯单元,并通过所述通讯单元将各个单元的工作状态数据传输至外部设备,以及通过所述通讯单元接收外部设备发送的控制数据。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直放站远端机中,所述中继天线采用八木天线或者螺旋天线,所述重发天线采用板状天线。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直放站远端机中,所述第二收发端口和所述第三收发端口采用相同的信号传输频率。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直放站远端机中,所述远端机还包括防雷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直放站远端机中,由于远端机不仅具有中继接力的能力,还具有网络覆盖的能力。因此,本发明应用在直放站系统时,可通过添加远端机的数量来提升拉远距离和扩大网络覆盖范围,而且,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降低了对站点选址的要求,从而降低施工难度以及节省成本投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直放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远端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重发天线,2-中继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图1所示的本发明用于直放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基站通过耦合器分别与一个重发天线1和近端机连接,而该近端机与一个中继天线2连接,与该近端机相邻的远端机1的第二收发端口与一个中继天线2连接,远端机1的第二收发端口与该近端机通过中继天线进行信号传输,远端机1的第一收发端口与一个重发天线1连接来实现信号覆盖,远端机1的第三收发端口也与一个中继天线2连接,而与远端机1相邻的远端机2的第三收发端口与一个中继天线2连接,远端机1的第三收发端口与远端机2的第三收发端口通过中继天线进行信号传输,远端机2的第一收发端口与一个重发天线1连接来实现信号覆盖,而远端机2的第二收发端口也与一个中继天线2连接,并能够与其相邻的远端机的第二收发端口通过中继天线进行信号传输。
具体的,本发明应用于直放站系统中时,将基站、近端机和远端机中的信号变换至较低频率频段以实现信号的中远距离传输,以实现偏远距离的通信信号覆盖。由于远端机具有同时放大中继信号和业务信号的能力,业务信号通过板状天线实现网络覆盖,中继信号通过中继天线传递给下一级远端机用于网络覆盖和中继放大。具体的工作原理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芯通软件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芯通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52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