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级醇吸附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85195.6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6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张一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锦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20/18 | 分类号: | C08F220/18;C08F220/32;C08F220/58;C08F222/20;C08F2/14;B01J20/26;B01J20/3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1 | 代理人: | 何涛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级 吸附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附材料,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级醇吸附材料,属于吸附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吸水性树脂及高吸油性树脂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两类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已在工农业及医药、卫生行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但有关吸醇性树脂的研究报道甚少。高吸醇树脂在醇液的增稠、固体燃料及醇液的分离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5.06.01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1621830A,名称为“含醇汽油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所用的醇吸附材料”的发明,该发明包括将汽油样品注入多维气相色谱仪中,将脂肪烃与芳烃和醇分离,将从极性色谱柱中流出的脂肪烃通入烯烃阱吸附其中的烯烃,对从烯烃阱中流出的饱和烃进行检测,然后切换阀使烯烃阱脱离载气流路,由载气将极性柱中的苯携带通过醇阱后进行检测,待苯完全从醇阱中流出,用载气反吹极性色谱柱,使芳烃和醇通过醇阱吸附其中的醇,芳烃通过醇阱后进行检测,切换阀使烯烃阱进入载气流路,升温使烯烃阱中的烯烃脱附进入检测器检测,待烯烃完全流出后,再将醇阱升温使其中的醇脱附进入检测器检测。所述的醇阱中的醇吸附材料包括20-50质量%的CaCl2和50-80质量%的载体硅藻土。该法可快速有效地分析含醇汽油中饱和烃、苯、芳烃、烯烃和醇的含量。
有研究者曾以丙烯酸为单体采用反相悬浮聚合,及等离子体引发聚合方法制备了高吸醇性树脂,前者得到的聚合物为粒径几十微米的粉末,后者则是块状产物前者因为是粉状物质,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后者则需后粉碎、过筛等步骤,不但增加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及生产产品,而且在后处理中还会造成一定的产品损失,使产品收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醇吸附材料的粒径不合适的问题,提供一种高级醇吸附材料,该材料的粒径适中。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级醇吸附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原料:
甲基丙烯酸二十二酯25-30份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10-15份
羟甲基丙烯酰胺3-5份
双甲基丙烯酸二乙二醇酯0.3-0.5份
200号汽油 500-600份
磷酸三丁酯分散剂3-5份
正庚醇20-30份
异戊醇20-30份
过硫酸钾0.3-0.5份
NaHSO30.3-0.5份
1NHCl 3-5份
去离子水800-1000份。
优选的,一种高级醇吸附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原料:
甲基丙烯酸二十二酯26-28份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12-13份
羟甲基丙烯酰胺4-5份
双甲基丙烯酸二乙二醇酯0.4-0.5份
200号汽油 550-580份
磷酸三丁酯分散剂3-4份
正庚醇21-25份
异戊醇22-27份
过硫酸钾0.4-0.5份
NaHSO30.3-0.4份
1NHCl 3-4份
去离子水900-1000份。
优选的,一种高级醇吸附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原料:
甲基丙烯酸二十二酯29份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12份
羟甲基丙烯酰胺3.5份
双甲基丙烯酸二乙二醇酯0.45份
200号汽油 570份
磷酸三丁酯分散剂3.5份
正庚醇27份
异戊醇22份
过硫酸钾0.46份
NaHSO30.47份
1NHCl 3.3份
去离子水810份。
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采用甲基丙烯酸二十二酯和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作为主要共聚单体,以羟甲基丙烯酰胺作为潜伏后交联剂,同时添加少量双甲基丙烯酸二乙二醇酯作为交联剂,以增强树脂的机械性能,提高树脂的吸附保醇率。在分散介质方面,本发明选用200号汽油作为分散介质,用OP-10作分散剂,可以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方法一步制得粒径适中的高吸醇性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高级醇吸附材料,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原料:
甲基丙烯酸二十二酯2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锦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锦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51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