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餐厨厌氧废水半短程硝化反应器及半短程硝化启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76837.6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64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周;阮文权;赵明星;缪恒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C02F3/30 |
代理公司: | 23211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餐厨厌氧 废水 短程 硝化 启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餐厨厌氧废水半短程硝化启动方法,属于餐厨污水处理领域。本发明针对废水高氨氮、低C/N比特性,通过短程硝化反应器,利用AOB和NOB氧饱和常数的区别,通过限制反应器内部DO浓度来富集AOB,同时控制温度、碱度等其他条件获得亚硝酸盐的积累,达到了快速启动半短程硝化工艺,出水亚硝化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出水亚硝态氮与氨氮摩尔比为1.0~1.3:1。系统对COD去除率保持在60%~70%之间,出水满足后续厌氧氨氧化工艺进水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餐厨厌氧废水半短程硝化启动方法,属于餐厨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餐厨垃圾的产生量持续增长,由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餐厨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餐厨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城市生活垃圾的比例约为37~62%。据清华大学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研究所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每年产生餐厨垃圾6000万吨以上。餐厨垃圾以淀粉类、食物纤维素、动物脂肪类等有机物质为主要成分。
餐厨垃圾在处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餐厨废水,通常采用厌氧消化手段去除餐厨废水中大量的有机物,经过厌氧消化处理后的餐厨废水具有高COD、高NH4+-N、低C/N等特点,如果采用传统脱氮工艺必然导致处理流程长,运行费用高,而且会因为其C/N失衡,反硝化过程碳源不足,导致TN去除率低,难以达标排放。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型脱氮工艺的兴起,如厌氧氨氧化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等,对于这种高COD、高NH4+-N、低C/N 废水有了一些较好的处置方法。相比传统脱氮工艺,新型生物脱氮工艺在能源、碳源、占地面积等方面较传统脱氮工艺有着明显的优势。
短程硝化工艺可以将硝化过程控制在NO2--N阶段,积累大量的亚硝酸盐。半短程硝化可与反硝化或者厌氧氨氧化组成新的组合工艺,能够较好的进行生物脱氮,特别适用于高NH4+-N、低C/N废水的处理。不论短程硝化与反硝化还是厌氧氨氧化工艺,如何将硝化过程控制在NO2--N阶段,积累大量的亚硝酸盐都是研究重点。当前针对短程硝化技术的研究主要是控制DO浓度、FA浓度、温度和pH等来实现。但针对如餐厨废水此类COD 浓度高于1500mg/L、NH4+-N浓度高于1000mg/L且C/N较低的废水启动半短程硝化工艺需要进行适当稀释,逐步提高基质浓度,或需要外加化学抑制剂如氯酸钾(KClO3)来抑制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活性,实现半短程硝化反应的启动和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餐厨厌氧废水半短程硝化工艺启动方法,为厌氧氨氧化工艺提供适宜的进水,解决餐厨厌氧废水TN去除率低等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半短程硝化反应器,包括反应器本体、曝气装置、温度在线监测仪、DO在线监测仪、pH在线测定仪;和PLC控制系统;所述温度在线监测仪、 DO在线监测仪、pH在线测定仪分别通过探头伸入至反应器内部,另一端均与PLC控制系统连接;反应器本体的底部设置曝气装置,曝气装置与设置在反应器本体外部的空气泵连接;空气泵还与PLC控制系统连接;反应器侧壁设置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与PLC控制系统连接;反应器内部设置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与PLC控制系统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搅拌装置为精密搅拌器。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PLC控制系统还与远程监控系统连接,并通过有线网络与远程监控系统交换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器本体的侧壁上还设置排水阀和排泥阀;所述排泥阀设置在近反应器底部;所述排水阀设置于反应器本体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68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