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吡蚜酮和阿维菌素复配的农药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72149.2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1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刘芳;陈麒丞;冯建国;李合年;张鲜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43/90 | 分类号: | A01N43/90;A01N43/707;A01N25/04;A01P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郑慧娟 |
地址: | 22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吡蚜酮 菌素 农药 悬浮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吡蚜酮和阿维菌素复配的农药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吡蚜酮和阿维菌素复配的悬浮剂配方按质量百分比组成如下:吡蚜酮1%‑20%、阿维菌素1%‑20%、润湿分散剂4%‑9%、增稠剂0.1%‑0.3%、消泡剂0.1%‑0.5%、防冻剂4%‑7%,余量为去离子水。本发明制备的悬浮剂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在2~3 mm之间;悬浮剂的常温、低温、热贮贮存稳定性均合格,悬浮率都达到95%以上;悬浮剂以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进行复配,增效明显,杀虫活性高,其中一种为生物杀虫剂,环境相容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稻飞虱的药剂,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吡蚜酮和阿维菌素复配的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稻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通过直接刺吸稻株韧皮部中的液态营养物质,抑制水稻生长。稻飞虱的发生危害具有隐蔽性、暴发性和毁灭性。其中,褐飞虱属于迁飞性害虫,除直接为害水稻外,还会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病毒病,导致水稻生长严重受阻。稻飞虱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稻米生产最重要的生物灾害,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实际生产中,尽管种植抗虫水稻品种是防治稻飞虱有效和经济的方法,但是抗虫水稻品种少,稻飞虱的适应能力强。因此,化学防治仍是当前稻飞虱防治的有效途径。目前,防治稻飞虱的化学农药主要包括: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异丙威,噻虫嗪,毒死蜱,杀虫单,仲丁威,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等。然而,长期使用单一的化学药剂,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部分杀虫剂对哺乳动物毒性高,对生态环境危害大;
2)为了提高药效,盲目增加施药量和施药次数,既增加了防治成本,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增加了稻飞虱抗药性的发展,加速了有效药剂淘汰。
3)多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单剂药效已明显下降,稻飞虱对各药剂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复配,显著降低单剂用药量和防治成本,是稻飞虱抗性治理和综合防治的有效途径,能够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可在植物的木质部和韧皮部输导,具有独特的口针阻塞效应,此过程不可逆转。吡蚜酮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杀虫作用速度慢,持效期长。
目前,已公开的吡蚜酮单剂的发明专利较多,然而,公布号CN101069506 A的专利中助剂用量较多,例如分散剂(~50%),增稠剂(~10%),还使用了稳定剂(~20%),渗透剂(~10%),才能达到其所述效果;公布号CN102283193 A的专利中所提到的创新点在本发明中均有体现;公布号CN104054701 A的专利中并未出现生物活性测试的相关数值,不能体现发明的应用性能。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已报到的蚜酮单剂理化性能合格,但是长期使用单剂则会进一步增加稻飞虱抗药性的发展。
此外,已公开的关于吡蚜酮复配专利也较多,公布号CN 103875688 A的申请专利公开了一种吡蚜酮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尽管该组合物增效明显,但是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活性成分组合物种类偏多(吡蚜酮,阿维菌素和甲壳素),助剂使用量大,成本增加,加工剂型为颗粒剂(或可湿性粉剂WP),生产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危害操作者的身体健康。
公布号CN 102349507 A的申请专利公开了一种含吡蚜酮的超低容量液剂,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棉籽油)和大量的助剂(正戊醇,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增效剂,渗透剂),特别是实施例29和实施例30中极性有机溶剂使用量较大,生产成本升高,环境压力增大,且所有实施例均需要使用特制的施药器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
公布号CN 107027800 A的申请专利公开了一种含有阿维菌素B2a的杀虫组合物,制备中实施例1(乳油)和实施例3(微乳剂)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助溶剂和乳化剂,且实施例4(水分散粒剂)组成成分多,工序复杂。在实施例8中,尽管对褐飞虱防治效果较好,但是制剂使用量较大(40克/公顷),在防治成本上不占有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21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沉淀池的焚烧炉
- 下一篇:一种液压捣固机支架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