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辅助治疗痰瘀阻络型颈椎病的颈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71774.5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13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张仲博;李沛;杨少祥;陈玉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A61K36/8988;A61P1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华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44 | 代理人: | 经智勇 |
地址: | 450008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辅助 治疗 痰瘀阻络型 颈椎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辅助治疗痰瘀阻络型颈椎病的颈枕,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黄芪10‑15份、醋没药10‑20份、制远志10‑20份、决明子10‑15份、葛根10‑20份、川芎10‑15份、丹参10‑15份、石菖蒲10‑20份、菊花10‑15份、醋延胡索10‑15份、防风10‑15份、醋乳香10‑20份、天麻10‑15份制备而成;将上述各原料药物分别粉碎后,混合均匀,装入枕套中。本发明采用纯天然的原料中草药物制成,各种药物之间有机配合,协同增效,配制合理,原料丰富,疗效佳,成本低,颈枕外观轻巧、美观,制作规范科学,使用、携带方便,是中医外治法治疗痰瘀阻络型颈椎病的一大创新,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特别是一种辅助治疗痰瘀阻络型颈椎病的颈枕。
背景技术
颈椎病是因颈部肌肉、韧带长期劳损,骨骼、椎间盘、软骨的退行性变,致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并引起与之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一组病症。颈椎病是严重的颈椎退变性疾病。颈椎病存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为主要的病变基础,颈椎间盘的退变及其相关组织的继发性改变,致使引起症状和体征。继发性改变包括器质性改变和动力性改变,其中器质性改变也是本病最基本病理改变,有髓核突出或脱出、韧带骨膜下血肿、肌肉紧张、骨赘形成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等;动力性改变包括颈椎不稳,如椎间松动、位移和生理曲度的改变。器质性改变加重了动力性改变,动力性改变又促进了器质性改变,互为关系。
颈椎病的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上肢疼痛麻木、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头晕头痛、心悸,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学历来将该病归于“眩晕”、“痹证”、“骨痹”、“肩背臂痛”等疾病范畴。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性型颈椎病)诊疗方案”,项痹病临床常见证型:寒湿痹阻型、痰瘀阻络型、气血不足型、肝肾亏血型。其中,痰瘀阻络型最为常见,辨证要点常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头重眩晕、舌暗或有瘀斑、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或弦滑。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及非手术疗法,手术方法创伤大,病情较严重时可选择,如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经皮穿刺胶原酶融合术、切除术、激光烧熔术等。大部分颈椎病患者选择非手术疗法治疗,包括理疗、牵引、针灸、小针刀、推拿、贴敷、药浴、耳穴等等;也可采用药物内服,西医主要通过脱水、消炎、营养神经、镇痛为目的,应用非甾体类(布洛芬、塞来昔布等),激素类(地塞米松等),脱水剂(甘露醇、七叶皂苷钠等),营养神经类(腺苷钴胺、神经节苷脂等),从而达到改善颈部疼痛、麻木等症状,但其副作用较大,只能缓解暂时的症状;中医以辨证为原则,对应给以温经散寒、祛风利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类中药,达到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增强免疫等功效,中医治疗副作用小,但内服药物难以直达患处,治疗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对于痰瘀阻络型颈椎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辅助治疗痰瘀阻络型颈椎病的颈枕,可有效配合内服药物,辅助治疗痰瘀阻络型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辅助治疗痰瘀阻络型颈椎病的颈枕,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黄芪10-15份、醋没药10-20份、制远志10-20份、决明子10-15份、葛根10-20份、川芎10-15份、丹参10-15份、石菖蒲10-20份、菊花10-15份、醋延胡索10-15份、防风10-15份、醋乳香10-20份、天麻10-15份制备而成;将上述各原料药物分别粉碎后,混合均匀,装入枕套中。
所述的枕套为高35-40cm、直径8-10cm的圆柱形枕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未经河南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17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