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林下植被快速重建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5184.1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6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孙铁军;武菊英;庞卓;阚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G22/60;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林下 植被 快速 重建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林下植被快速重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人工造林结束后,翻耕林下土壤,清除直径大于5cm石块及土壤中残留的木本植物根系,平整土地;2)采用隔行间作的方式进行播种,所播种子为草地雀麦和紫花苜蓿,两者重量比为1.5‑2:1,总播种量为4.5‑6kg/亩;3)灌溉至土壤湿润度达到20cm以上。本发明将草地雀麦和紫花苜蓿配置混播,兼顾了两草种各自的优势,隔行间作,根系纵横交错,能够形成致密牢固的地下根系网络系统,提高人工林下植被水土保持效率,而且本发明的重建方法成本低、耗能少、无污染、见效快,尤其适于北方寒冷干旱区人工林下植被重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治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人工林下植被快速重建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土地沙化、碱化、荒漠化是目前我国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生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破坏,我国依然存在大量的荒山荒坡荒滩地,这些地区土壤瘠薄干旱、植被稀疏,地表覆盖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导致地带性植物灭亡,生态要素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系统功能持续降低。我国地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气候区域有着不同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这也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目前国内外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其中,人工造林作为生物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在降尘减噪、固碳释氧、美化环境以及调节微环境小气候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片面强调造林,忽视林下植被建植的科学方法,致使人工林保有效率低,生态功能发挥不足,特别是造林初期,林分单一,系统稳定性差,林下植被还未形成,大量土壤随地表径流流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了新的环境问题。
公开号CN102696380A公开了一种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果园中套种牧草的方法,通过在果树下进行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混播,从而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其中,所选建植草种为禾本科鸡脚草属的鸡脚草与豆科苜蓿属的紫花苜蓿,但是鸡脚草种子小而轻,千粒重仅1g左右,远低于草地雀麦的3-4g,并且该草种喜温喜湿,耐酸、不耐碱,主要适于南方高山、高原及长江中下游一带种植,昼夜温差大地区生长不良,而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且土壤贫瘠干旱,多为碱性土,因此,该草种不适宜在我国北方造林区植被重建中大面积种植。
公开号CN103053242A公开了一种用立体循环种植治理沙漠的方法,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种植来增加植被覆盖率,其中草种选用甘草或苜蓿单播。但是苜蓿单播在草种抗逆、出苗成坪、地表扩展、植被覆盖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且大面积单播苜蓿容易因光照、通风、草害等原因出现寄生与病虫害问题,增加后期草地管护风险及成本;而甘草属于中药材,主要应用部位为地下部分,虽有一定经济效益,但大量地下生物量采挖极易破坏浅层土壤,损毁地表植被,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得不偿失。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林下植被快速重建的方法,通过在人工造林后进行林下草地建植,以解决人工造林过程中因挖掘、堆放、填埋土壤以及运输、碾压和杂草清除等施工造成的林下地表裸露和坡地水土流失等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人工林下植被快速重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人工造林结束后,翻耕林下土壤,清除直径大于5cm石块及土壤中残留的木本植物根系,平整土地;
2)采用隔行间作的方式进行播种,所播种子为草地雀麦和紫花苜蓿,两者重量比为1.5-2:1,总播种量为4.5-6kg/亩;
3)灌溉至土壤湿润度达到20cm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51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测控数传资源一体化调度方法
- 下一篇:指纹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