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止消失模模型变形的工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53195.8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6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明;李从发;刘善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新兴新材料产业园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7/02 | 分类号: | B22C7/0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马荣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消失 模型 变形 工艺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球墨铸铁管生产工艺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消失模模型变形的工艺结构。另外,本发明还涉及该工艺结构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真空消失模铸造生产铸件、尤其是生产球墨铸铁管件,精确控制模型圆整度是获得合格铸件的基础。
据统计,消失模工艺生产管件其变形失圆的产生60%以上来自于黄模的影响。为防止变形,通常在接口设有内衬砂圈,通常将模型浸涂烘烤干燥后套装砂圈,存在以下问题:
1、在涂层干燥后套装砂圈,由于配合部位涂层的不均匀性,导致砂圈密封面与模型相应对接部位不能做到完全吻合,起不到充分、精确定位撑圆作用;
2、砂圈套装后与模型不能完全固定,在加砂造型过程中容易产生位移,导致定圆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消失模模型变形的工艺结构,其目的是防止消失模模型的变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防止消失模模型变形的工艺结构,所述的模型为筒形结构,所述的模型的端部内止口,设置圆环形的砂衬圈,与所述的模型形成接触配合。
所述的砂衬圈采用树脂砂材料。
所述的砂衬圈的外端面设有支撑筋。
所述的支撑筋为十字交叉形的钢筋,钢筋的四个端部与所述的砂衬圈紧固连接。
所述的模型与砂衬圈的结合面之间,设有胶合涂层。
为了实现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的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以上所述的防止消失模模型变形的工艺结构的制备方法,其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制备方法的过程是:
采用EPS将模型制成形;
采用型砂及树脂将砂衬圈;
将支撑筋固定到砂衬圈上;
在所述的模型浸涂后,立即将砂衬圈圈套装到模型的端面的内止口,形成一个整体;
将模型与砂衬圈一同烘烤,直到干燥合格。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装方便、定位准确;通过在涂层处于湿态时套装砂衬圈,用砂衬圈将模型充分撑圆,提高了模型圆整精度;利用涂料作为粘接介质,将砂衬圈与模型粘合牢固,有效防止模型在加砂、振实过程中砂衬圈脱落失效。
附图说明
附图所示内容及图中的标记简要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模型,2、砂衬圈,3、支撑筋,4、胶合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结构,为一种防止消失模模型变形的工艺结构,所述的模型1为筒形结构,应用于将模型浸涂后套装砂衬圈的湿法套装工艺方法。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实现防止消失模模型的变形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防止消失模模型变形的工艺结构,所述的模型1的端部内止口,设置圆环形的砂衬圈2,与所述的模型1形成接触配合。
该结构通过改变砂衬圈2在套装方式,将砂衬圈2在模型1浸涂完成后立即套装在模型1,使用砂衬圈2与模型1充分接合,通过胶合涂料使用模型1与砂衬圈紧密配合。
所述的砂衬圈2采用树脂砂材料。
上述技术方案能使模型1在烘烤过程中有砂衬圈2作为定圆,支撑浸涂后毫无抗变形能力的黄模处于一个圆整的状态,直到烘烤结束、涂层建立强度,此时黄模与砂衬圈2通过涂层的粘接浑然一体,提高后续抗变形、抗脱落的能力。
所述的砂衬圈2的外端面设有支撑筋3。
支撑筋3起到了加强的作用,使模型1更不易变形。
所述的支撑筋3为十字交叉形的钢筋,钢筋的四个端部与所述的砂衬圈2紧固连接。
所述的模型1与砂衬圈2的结合面之间,设有胶合涂层4。
该胶合涂层4即模型在烘烤之前需要浸涂的胶合剂,起到对模型1的保护作用。
为了实现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的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以上所述的防止消失模模型变形的工艺结构的制备方法,其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制备方法的过程是:
采用EPS将模型1制成形;
采用型砂及树脂将砂衬圈2;
将支撑筋3固定到砂衬圈2上;
在所述的模型1浸涂后,立即将砂衬圈2圈套装到模型1的端面的内止口,形成一个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新兴新材料产业园有限公司,未经芜湖新兴新材料产业园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31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双反射透镜
- 下一篇:3D打印铸造用复合砂型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