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排气噪声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49167.9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55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袁卫平;姜晓敏;胡爱华;高宇航;吕宫;陈元杰;姜俊锋;孙乙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H17/00 | 分类号: | G01H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琪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17 | 代理人: | 伍贤喆 |
地址: | 20043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排气 噪声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车辆性能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噪声测量方法。一种汽车排气噪声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定测量工况,布置至少三个测点;处接一个消声包在测量工况下测量各个测点,计算得到衰减系数;移开消声包,重新在测量工况检测得到各个测点结合衰减系数计算得到排气噪声;最后,取平均值得到最终的排气噪声声压级和背景噪声实际声压级。本发明将带消声包的噪声视为背景噪声,试验得到衰减系数后,不改变声源特性和声场特性的条件下,使用多个测量点将排气噪声从混合噪声中分离出来,计算得出现场条件下的排气噪声,不会受到消音包的干扰,提高了测量精度,使设计人员能够更加准确的定位出噪声源,以便于改进消音结构,提升车辆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性能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噪声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噪音为车辆驾驶性和环保性的重要指标,尤其在城市中行驶时,对车辆噪声会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现有技术中有一套噪声检测的标准要求;例如:GB/T14365-1993适用于道路上行驶的各类型的机动车辆在定置时噪声的测量,包括排气噪声和发动机噪声测量,其中规定了整车状态下的排气噪声测量方法,同时也规定了排气噪声测量时背景噪声需要满足的条件。
ISO 15619:2013规定了往复式内燃机配用排气消声器的测量方法和要求,包括实验室测量方法和现场测量方法,适用于配装ISO 3046-1适用范围的往复式内燃机的排气消声器。该国际标准中已将排气噪声测点布置与测量不确定度建立了定量的关系。该标准中的单表面多点测量方法(实验室测量方法)满足工程法的要求,可用于声功率级测量及产品开发、评价和验收实验。该标准中的单表面单点测量方法(现场测量方法)满足简易法的要求,可用于比较实验。该标准中同样对背景噪声提出了针对不同要求需要满足的条件。该标准是基于排气消声器台架安装状态下对排气噪声进行测量,对整车状态下的排气噪声测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目前在整车企业中主流的整车状态下排气噪声测量方法,是将整车布置在整车转榖半消声室中,不屏蔽其他声源的条件下,在排气尾管管口中轴线上,远离车体一侧的45度方向上距离管口中心50cm处布置一个麦克风测点测量该点处的噪声声压级,测得的数值即代表该点处的排气噪声值,大部分整车厂也将该点测得的排气噪声声压级作为指标验收值。项目开发初期,会以该测点处随发动机转速变化的声压级曲线来设定排气噪声的目标值,后期实车出来后,在整车转榖上在特定的工况(例如3档全油门加速)下来验证排气消声器的内部消声结构设计是否使排气噪声达到该目标值。该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受试验车辆的状态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整车开发过程中的车辆,即开发过程中的零部件状态不是整车设计的最终状态,而且各系统零件开发状态也不一致,有些是手工改制件,有些是软模件等,试验车辆整体状态没有经过NVH调教,导致动力总成、底盘零部件的噪声性能很不稳定,一般噪声值都比较大,对排气噪声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使得测试结果不准确,难以判断排气噪声的调音方向,是NVH子系统开发与供应商调音工作的技术难点。
由于在整车状态下,不对其他噪声源进行屏蔽,实际运行的常用工况(例如3档全油门加速)下进行测量时,传统测点处的排气噪声受到来自动力总成,底盘零部件,轮胎,地面反射等多个其他声源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测得的声压级包含了背景噪声值,往往高于现场条件下排气噪声的实际值。关键影响因素是发动机不同转速时排气尾管处声场的传播特性也随之在发生变化,传统测试方法完全没有考虑以上影响因素;此外,传统测量背景噪声的方法是在排气尾管处接一个很大的消声包,将排气噪声引走,认为剩下的即是背景噪声,但此时测出的背景噪声与实际运行工况下(不接消声包)的背景噪声是有一定差异的,因为接消声大包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动力总成的运行状态,也就是改变了整车的运行状态,接消声大包是无法代表整车真实运行工况的,所以没有实际操作的意义,只能指示性的表明背景噪声的大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91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