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水型再生水泥稳定碎石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6250.0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1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肖鹏;顾万;杨宇轩;王彤;刘安安;许珊珊;仲星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E01C3/04;E01C11/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邹伟红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然碎石 稳定碎石 再生骨料 再生水泥 透水 水泥稳定碎石 公路路面基层 质量百分比 水泥 路面基层 透水性能 原料组成 资源循环 水灰比 集料 施工 海绵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透水型再生水泥稳定碎石及其施工方法,再生水泥稳定碎石主要由水泥、天然碎石、再生骨料为原料组成,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水泥8%~12%、天然碎石50%~60%、再生骨料30%~40%,水灰比为0.3~0.5。本发明采用以天然碎石、再生骨料为主要原料的公路路面基层水泥稳定碎石,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天然碎石为集料的水泥稳定碎石相比,能在保障抗压强度的同时提高路面基层的透水性能,本发明以“海绵城市”透水型道路技术为依托,能降低生产成本,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循环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工程建筑材料方向,具体涉及一种透水型再生水泥稳定碎石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水泥稳定碎石是我国公路建设中主要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它具有强度高、刚度大、整体性强、水稳性和抗冻性好以及抗行车疲劳性能较好的特点,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等级公路、城市道路和机场道路。然而,现有的技术主要采用天然碎石作为水泥稳定碎石的原材料,大量开采天然碎石不仅会造成天然资源的紧张,还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用其他材料来代替部分天然集料在水泥稳定碎石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废弃物经过分捡、破碎处理,可以得到接近混凝土中天然骨料性能的再生骨料。将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工程,一方面可以减少建筑业对天然骨料的消耗,从而减少对天然砂石的开采,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对大量无害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节约废弃物占用的土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合目前所倡导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近年来,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道路工程中也针对道路雨水径流等具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尝试。目前,透水型
沥青路面和透水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已得到一定的实践和应用。研究表明:透水型道路能够有效将雨水渗流到地表层,有利于解决城市内涝,道路雨水排放问题。透水型道路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路面雨水渗流,对于雨水多发季节和地区的道路而言,能够减少因道路湿滑、雨水堆积造成的交通事故,提高行车舒适性、安全性。然而,水泥稳定碎石作为半刚性基层材料,透水型能欠佳。因此,对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进行调整,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提高水泥稳定碎石的渗水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型再生水泥稳定碎石及其施工方法,用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骨料代替部分天然碎石,在保障施工和易性和技术可靠性的基础上,节约资源使用。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透水型再生水泥稳定碎石,主要由水泥、天然碎石和再生骨料组成,以质量百分比计,水泥 8%~12%、天然碎石 50%~60%、再生骨料 30%~40%,水灰比为0.3~0.5。
为了获得性能更优的水泥稳定碎石,再生骨料的粒径控制在26.5mm以下,更优为控制在4.75~26.5mm之间。再生骨料是由废弃建筑物通过专业的破碎设备进行加工处理,其流水线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再生骨料的粒径大小不一。粒径较大的再生骨料,其材料质量较差,会影响成形的水泥稳定碎石的性能。因此,对再生骨料的粒径大小做出限定有利于保障水泥稳定碎石原材料的性能。
为了获得性能更优的水泥稳定碎石,所述的的再生骨料的压碎值控制在26wt%以下,含泥量控制在1wt%以下,针片状含量控制在15wt%以下。
为了获得性能更优的水泥稳定碎石,所述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范围为:0.075mm筛孔对应的的质量通过率为0%~3%,2.36mm筛孔对应的的质量通过率为0%~8%,4.75mm筛孔对应的的质量通过率为8%~16%,9.5mm筛孔对应的的质量通过率为24%~38%,19mm筛孔对应的的质量通过率为52%~68%,26.5mm筛孔对应的的质量通过率为70%~82%,31.5mm筛孔对应的的质量通过率为85%~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62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温材料的加工工艺
- 下一篇:一种水泥稳定基层材料及其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