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镍氢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44823.6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65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胡欣欣;刘浩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君行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4 | 分类号: | H01M2/14;H01M2/16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3 | 代理人: | 杨娜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石墨 改性 镍氢电池 隔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镍氢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镍氢电池领域。该隔膜以双组份皮芯结构纤维为纤维原料制得,所述双组份皮芯结构纤维的皮层为聚乙烯纤维与氧化石墨烯纤维制得的复合纤维,其中,聚乙烯纤维和氧化石墨烯纤维的重量比为2~5:1;所述双组份皮芯结构纤维的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质量比为1~3:1,同时,通过磺化处理使隔膜具有亲水性和保液性。本发明制备的镍氢电池隔膜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以及较好的亲水性和保液性,提高了镍氢电池的使用性能。
技术领域
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镍氢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镍氢电池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人们对无污染的“绿色电池”——镍氢电池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现在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使得研究更高效的镍氢电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镍氢电池主要是由正、负极和电池隔膜纸等关键材料构成。电池隔膜是用于分离电池正、负极的直接接触,导致电池短路的无机或有机膜。电池隔膜作为镍氢电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隔膜材料性能的优劣对镍氢电池的容量、自放电、放电电压、循环使用寿命及安全性和成本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高性能的镍氢电池隔膜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电池隔膜作为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的隔离板,必须具备良好的不导电性,以阻止可能会出现的电池短路现象。因其在电解液中处于浸湿状态,则必须具备对电解液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其尺寸孔隙也必须能够防止电极间粒子流动等。因此制备镍氢电池隔膜大多选用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55℃~85℃),能够保持稳定性,特别是化学稳定性,对电子呈高阻,对离子呈低阻,便于气体扩散的尽量薄的电池隔膜。
近几年,我国国产的镍氢电池隔膜的性能有了一定的上升,但国内该类产品的质量仍旧不是很稳定。据镍氢电池厂介绍,在国内生产高档的镍氢电池仍需要使用进口的镍氢电池隔膜,国内电池隔膜产品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开发高性能镍氢电池隔膜、改善我国隔膜生产技术,对我国电池能源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镍氢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此方法制备的镍氢电池隔膜具有导电性差、保液性高、浸润性好、抗电解液腐蚀性高及尺寸稳定性好等特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以双组份皮芯结构纤维为纤维原料制得,双组份皮芯结构纤维包括皮层和芯层,所述皮层为聚乙烯纤维与氧化石墨烯纤维制得的复合纤维,其中,聚乙烯纤维和氧化石墨烯纤维的重量比为2~5:1;所述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质量比为1~3:1。
优选的,所述聚乙烯纤维和氧化石墨烯纤维的重量比为3:1。
优选的,所述皮层和芯层的质量比为2:1。
所述芯层长度为10~20mm,纤度为0.6~1.2tex,皮层长度为10~20mm,纤度为0.8~1.65tex。
优选的,所述芯层长度为13~20mm,纤度为0.8~1.2tex,皮层长度为13~18mm,纤度为0.9~1.5tex。
所述皮层中聚乙烯纤维与氧化石墨烯纤维随机排列。
氧化石墨烯改性镍氢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湿法热压成型:将纤维原料进行稀释、疏解、分散制备浆料,再经过湿法抄造上网成型,最后经过脱水、热风干燥、热轧和精压修饰制成非织造布基布,热轧温度为120~140℃,热轧时间为15~35min,压力为1.0~3.0kg/cm2;
2)磺化处理:将基布放入三氧化硫磺化反应器中,走布速度12~18m/min,反应器内温度为40~55℃,三氧化硫的浓度为90~95%,得到磺化后亲水性强的电池隔膜基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君行电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淄博君行电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48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