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气水交替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实验方法及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43561.1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6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龙运前;宋付权;刘静;莫流业;陈立桥;于晓明;黄小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3/20;E21B47/00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贾森君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岩样 采收率 地层水 原油 实验装置 气水 控制模拟系统 流体注入系统 抽真空系统 岩心夹持器 地层环境 计量系统 流体采集 模拟系统 三轴应力 微量气体 注入量 记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通过气水交替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实验方法及实验装置,所述实验装置包括三轴应力岩心夹持器、地层环境模拟系统、流体采集计量系统、流体注入系统、抽真空系统和微量气体控制模拟系统。本发明通过在岩样中注入地层水驱替岩样中的原油,并通过往岩样注入微量的气体,再通过往岩样中注入地层水以驱替岩样中的原油,通过多次注入微量的气体,反复的通过地层水驱替岩样中的原油以提高岩样中原油的采收率,并记录注入地层水的驱替压力、气体的注入量对岩样中原油的采收率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气水交替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实验方法及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中外致密油藏的开发方式多采用水平井多段体积压裂,主要表现为初期产量高、递减快、最终采收率低的特点;少部分特低渗透和致密油藏采用注水开发方式,主要表现为含水率上升快、残余油饱和度高的特点。致密油藏弹性采收率小于10%,需采用适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油藏的后期开发。应用于致密油藏的注驱方式主要包括常规水驱、活性水驱、泡沫驱、CO2混相和非混相驱、凝胶驱等,其目的是抑制含水、提高微观波及效率,最终提高采收率。
常规油藏中使用气水交替驱替方法,是利用气水重力差在储层中不断形成剪刀式的驱替段塞,提高宏观波及效率;而致密油藏储层普遍存在重力分异不明显的特点,并不具备常规油藏使用气水交替的条件和需要,但是由于致密油藏本身的孔喉特点,气水两相流能够在储层不断形成毛管力段塞堵塞大孔道,形成贾敏效应,提高微观波及系数。
目前,还没有一种实验通过注入微量气体,并从注入强度、注入周期和注入次数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测得采收率的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通过气水交替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实验方法及实验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过气水交替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实验方法及实验装置。
一种通过气水交替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将岩样放置于三轴应力岩心夹持器中,并加热所述岩样至预设温度,使所述岩样保持恒温,对三轴应力岩心夹持器中围压腔、轴压腔交替加压至预设压力;
S2,抽去岩样中具有的空气使得岩样的孔隙处于真空状态;往岩样中注满地层水,通过测量注入岩样中地层水的体积得出岩样的孔隙的体积;
S3,以恒定的第一驱替压力往岩样中注入原油并排出地层水,记录所述地层水从岩样中排出的体积;并使所述原油在所述岩样中恒温保持预设时间;
S4,以恒定的第二驱替压力往岩样中注入地层水并排出原油,当岩样排出的液体含水率到达预设值时,停止往岩样中注地层水;
S5,往岩样中注入预设体积的气体;往岩样中注入地层水驱替处于岩样中的液体和气体;当往岩样注入的地层水的体积等于岩样中的孔隙的体积时,停止往岩样中注水;
S6,重复步骤S5一至三次。
优选地,步骤S2中,对岩样抽真空10-15小时以保证岩样的孔隙处于真空状态。
优选地,步骤S2中,通过持续往岩样中注入地层水1-2小时使得所述岩样中的孔隙饱和。
优选地,步骤S4中,利用地层水驱替岩样中的原油时,三轴应力岩心夹持器中的围压腔、轴压腔的压力交替增至4-8MPa,并让围压腔、轴压腔保持预设压差。
优选地,步骤S4至S5中,通过地层水、气体驱替岩样中的原油时,原油和水分离,并记录从岩样排出的原油的体积,计算出从岩样中原油的采收率。
一种通过气水交替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三轴应力岩心夹持器,用于放置岩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35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