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焦炉废气脱硝及改善焦炉加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38433.8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7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赵刚山;王宁;陈叶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21/18 | 分类号: | C10B21/18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蒋晏雯 |
地址: | 201999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焦炉 废气 焦炉废气 废气输送管道 加热装置 引风机 混入 脱硝 无缝钢管 耐高温金属 自动控制阀 出口管道 电控装置 放散装置 焦炉系统 入口管道 输送装置 信号引入 依次连接 引出装置 预防报警 装置连接 自动连锁 软管 切断阀 换向 焦炭 交换机 加热 仪表 改进 燃烧 输出 交换 安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焦炉废气脱硝及改善焦炉加热装置,废气引出装置包括引风机、入口管道、切断阀、出口管道和放散装置,废气交换与输送装置包括四条废气输送管道和四个自动控制阀,废气混入装置连接在废气输送管道下部,废气混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无缝钢管、调节阀、耐高温金属软管,仪表电控装置的信号引入焦炉交换机室并与焦炉系统集成,控制引风机输出及输送废气的压力、自动连锁换向及相应的安全预防报警。本发明采用焦炉废气回配,降低空气含量,改进燃烧,改进焦炉高向加热,提高焦炭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焦炉设备改造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焦炉废气脱硝及改善焦炉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焦炉排放氮氧化物的危害日益重视,并制订了排放标准。目前,我国普通地区焦炉烟气氮氧化物执行的排放标准限值是500mg/Nm3,“一类地区”焦炉烟囱烟气氮氧化物排放标准限值是150mg/Nm3。目前国内焦化厂炼焦车间焦炉烟囱废气排放大部分都没有设置脱硫脱硝装置,国内在生产的焦炉其烟气氮氧化物排放量一般都在 600~1800mg/Nm3 之间。通过焦炉精细化调节管理,烟囱氮氧化物仍不能达标排放,且工艺调节已经处于极限,不能达到国家要求排放标准≤500mg/Nm³。
现有焦炉烟气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分为燃烧中控制技术和燃烧后控制技术。烧后控制技燃术,一般采用催化分解技术(以中、低温SCR技术为主)对焦炉烟囱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分解处理,此技术有可能将烟囱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降低到150mg/m3 以下,但是,其处理装置投资巨大(投资超2000万元),且催化剂寿命较短,运行一段时间后脱硝效率降低,而且装置运行费用高昂(吨焦10元左右)。燃烧中控制技术包括废气循环、分段加热、煤气贫化、炉内喷氨等技术,其特点是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但都需在焦炉设计阶段做好安排,对于已投产焦炉,至今缺乏有效的方法或装置,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已成为制约焦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焦炉废气脱硝及改善焦炉加热装置,采用焦炉废气回配,降低空气含量,改进燃烧,改进焦炉高向加热,提高焦炭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焦炉废气脱硝及改善焦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废气引出装置、废气交换与输送装置、废气混入装置及仪表电控装置;
所述废气引出装置包括引风机、入口管道、切断阀、出口管道和放散装置,所述入口管道、引风机、出口管道依次连接,入口管道连接焦炉总烟道且入口管道上安装切断阀,所述放散装置位于引风机后侧,放散装置放散的废气导入总烟道;
所述废气交换与输送装置包括四条废气输送管道和四个自动控制阀,所述四条废气输送管道分别位于焦炉机侧和焦侧的废气开闭器上下方,并设有多支膨胀节,所述四个自动控制阀安装在四条废气输送管道上并与焦炉换向机自动连锁控制,四条废气输送管道的前端均与废气引出装置的出口管道连接;
所述废气混入装置连接在废气输送管道下部,废气混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无缝钢管、调节阀、耐高温金属软管,所述耐高温金属软管两端均采用混风法兰连接,所述无缝钢管连接在废气输送管道下部,所述耐高温金属软管下端接入废气开闭器对应的风门内;
所述仪表电控装置的信号引入焦炉交换机室并与焦炉系统集成,控制引风机输出及输送废气的压力、自动连锁换向及相应的安全预防报警。
所述的焦炉废气脱硝及改善焦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均采用螺旋焊管。
所述的焦炉废气脱硝及改善焦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控制阀为耐高温硬密封蝶阀。
所述的焦炉废气脱硝及改善焦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焦炉机侧和焦侧的废气输送管道上分别连接67套废气混入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84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介质和液晶显示器
- 下一篇:一种利用蓝藻制成生物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