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本体阻燃塑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33583.X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81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洪海洲;姚俊;汪建设;叶强;王开胜;罗贤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山华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20/22 | 分类号: | C08F220/22;C08F230/02;C08F232/06;C08F220/06;C08F8/14;C08F8/32;C08L61/06;C08L63/00;C08L97/02;C08L23/12;C08K3/22;C08K5/09;B29B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桥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0 | 代理人: | 侯桂丽 |
地址: | 245900 安徽省黄***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本体 阻燃 塑木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本体阻燃塑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包括本体阻燃面料和芯材,所述本体阻燃面料主要由乙烯基磷酸、顺‑3‑溴代丙烯酸乙酯、六氯环戊二烯、丙烯酸、三聚氰胺、五溴苯酚为主要原料制成。所述本体阻燃芯材可主要由溴化环氧树脂、热塑性酚醛树脂、木粉、润滑剂、氢氧化铝、相容剂为原料制成。本发明的塑木复合材料具有持久的阻燃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阻燃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本体阻燃塑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丙烯酸树脂的耐候性非常优良,是目前户外耐候性树脂的首选,经常用于车身的面漆,而共挤的塑木复合材料,面料也要长时间暴露在户外,而且作为共挤塑木材料的表层,其阻燃性能直接影响着塑木材料的阻燃性能,如果其阻燃性能优良,那么外界的热源根本无法接触到芯材,那么共挤塑木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必然非常出众。
目前常用的面料材质如聚氨酯、PE、PP等,耐候性均一般,且阻燃性能较差。传统的阻燃塑木复合材料中,基本都是使用添加阻燃剂的方法,如聚磷酸铵,如CN 1837278A中公开的,或者外加阻燃剂三(二溴苯基)磷酸酯、十溴联苯醚等,如CN 102321376A中公开的,即便是采用共挤阻燃的塑木复合材料,基本也是采用外加阻燃剂共混形成阻燃面料或者芯材,如CN104149427A、CN 105566755A中公开的。由于外加的阻燃剂在户外使用的过程中存在易分解、随雨水流失等问题,导致户外使用塑木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下降很快,直至消失,并且随着外加型阻燃剂的流失,造成塑木表面不平整且阻燃性能急剧下降。
因此,需要开发具有稳定阻燃性能的阻燃塑木复合材料。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本体阻燃塑木复合材料。本发明的塑木复合材料具有持久的阻燃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本体阻燃塑木复合材料,包括本体阻燃面料和芯材,所述本体阻燃面料主要由乙烯基膦酸、顺-3-溴代丙烯酸乙酯、六氯环戊二烯、丙烯酸、三聚氰胺、五溴苯酚为原料制成,所述本体阻燃面料的原料按质量分数计组成如下:
本发明的本体阻燃塑木复合材料可通过将本体阻燃面料和芯材共挤制得。
作为优选,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和/或过氧化二苯甲酰。
优选地,催化剂为四叔丁基钛酸酯和/或三丁基氯化锡。
本体阻燃面料可使用现有制备方法进行制备,作为优选,所述本体阻燃面料制备过程如下:
(1)由乙烯基磷酸、顺-3-溴代丙烯酸乙酯、六氯环戊二烯、丙烯酸在二甲苯溶剂中,在引发剂作用下发生共聚反应;
(2)向步骤(1)反应体系中加入三聚氰胺和五溴苯酚与共聚物中的羧基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酰胺化和酯化改性反应;
(3)步骤(2)反应结束后脱除二甲苯溶剂、烘干后即得到特殊合成的所述本体阻燃面料。面料的酸值<1mgKOH/g,将得到的本体阻燃面料可进行造粒,例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造粒。
优选地,步骤(1)中共聚反应的温度为90℃以上,优选110-130℃,时间为0.5h以上,优选为1-3h。
优选地,步骤(1)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为5-8万,该分子量范围内的本体阻燃面料产品对芯材的结合力较好。
优选地,步骤(2)中酰胺化和酯化改性反应的温度为120-180℃,优选为140-150℃,时间为1h以上,优选为2-4h。
作为优选,所述芯材主要由溴化环氧树脂、热塑性酚醛树脂、木粉、润滑剂、氢氧化铝、相容剂组成,所述芯材的原料按质量分数计组成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山华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黄山华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35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