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柔性连接结构砌体填充墙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32423.3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9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邓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思纳誉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2/04;E04B2/64;E04B1/9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17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柔性 连接 结构 填充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柔性连接结构砌体填充墙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混凝土砌块运输、装卸;步骤S2,植筋;步骤S3,弹线;步骤S4,砌筑前准备工作;步骤S5,砌筑填充墙;步骤S6,施工洞;步骤S7,设置圈梁;步骤S8,设置顶砖。本发明道路的渗水性好,较大程度上使得填充墙体在地震作用时被破坏,而且不致对主体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柔性连接结构砌体填充墙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重量由梁柱承担,填充墙不承重。框架结构分全框架和半框架,全框架没有承重墙,半框架有承重墙,目前,填充墙与框架结构中的外墙墙柱紧密结合,为刚性连接做法。四川汶川地震中此类构造的填充墙破坏、倒塌的较多,为吸取震灾教训,将柔性连接作为新型连接技术应用于填充墙与外墙墙柱之间,保证了填充墙体在地震作用时不被破坏,并不致对外墙墙柱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公告号为CN103469939B的发明公开一种砌体填充墙与主体柔性连接抗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芯柱或构造柱钢筋采用植筋方式与上下楼板连接,门洞口上部水平向的过梁或水平系梁钢筋锚入两侧芯柱内或者采用植筋方式与主体结构连接,在过梁或水平系梁处采用U型砌块作为梁模板,U型砌块内放置绑扎好的梁筋,再浇筑砼成型,砌体填充墙两侧、顶部与主体结构的空隙处设置挤塑聚苯板作为柔性连接。
以下提出另外一种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柔性连接结构砌体填充墙的施工方法,较大程度上使得填充墙体在地震作用时被破坏,而且不致对主体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柔性连接结构砌体填充墙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混凝土砌块运输、装卸:将混凝土砌块运输到场地,整齐堆放堆置高度低于2m,堆放时下部垫有衬垫,上部遮盖有顶棚;步骤S2,植筋:采用化学粘接方式向外墙墙柱内植入钢筋,钢筋预留在外的长度为700mm,外墙墙柱植筋竖向间距均为600mm;步骤S3,弹线:外墙墙柱侧面采用细线弹置有标高边线;步骤S4,砌筑前准备工作:分为步骤S4.1,根据预留洞口的大小,提前采用定型模具浇筑需要预制的门、窗洞口过梁、斜顶砖用的C20砼块;步骤S4.2,当天对混凝土砌块表面喷水湿润;步骤S5,砌筑填充墙:步骤S5.1,砌筑基层,底部先砌实心砖或先浇筑C20混凝土坎台,其高度200mm,宽度同墙厚;步骤S5.2,砌筑上层,正常施工条件下,采用错缝搭砌,并且砖砌体、小砌块砌体每日砌筑高度宜控制在1.5m,然后进行补缝;步骤S6,施工洞:窗台处和门框处因安装门窗需要,在填充墙上留置临时施工洞口,其侧边离交接处墙面不应小于500mm,洞口上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步骤S7,设置圈梁:在距离填充墙的上方25cm-30cm处采用建筑模板浇筑圈梁;步骤S8,设置顶砖:填充墙与圈梁之间施工斜顶砖,并且在斜顶砖上部与圈梁之间设置有软性构造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填充腔与圈梁之间以及填充墙与构造柱之间均设置了软性构造体,分别能够在纵向上和横向上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了填充墙出现裂缝。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5中,砌有构造柱、构造柱与填充墙之间设置有嵌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构造柱实则为混凝土柱子,对于较长的墙体需要采用构造柱,其设置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嵌层主要起到衔接构造柱与填充墙的作用,使得填充墙内部结构更加紧密。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嵌层为设置于填充墙临近构造柱的一侧的若干软性构造体,若干软性构造体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软性构造体突出于填充墙,且所述软性构造体与构造柱之间填充有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思纳誉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思纳誉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24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