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排气岐管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32356.5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1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多为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F01N13/18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地址: | 22411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气法兰 排气歧管 排气法兰 排气岐管 第二螺孔 第三螺孔 第一螺孔 排气总管 螺孔 便于安装 总排气口 中心处 通孔 环保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气岐管,包括排气歧管主体,排气歧管主体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气法兰、第二进气法兰、第三进气法兰和第四进气法兰,排气歧管主体远离第二进气法兰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气总管,排气总管远离排气歧管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排气法兰,排气法兰的中心处开设有总排气口,排气法兰的一端开设有通孔,第一进气法兰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第二进气法兰靠近第一螺孔的一侧开设有第三螺孔,第二进气法兰靠近第二螺孔的一侧开设有第四螺孔,第三进气法兰靠近第三螺孔的一侧开设有第五螺孔。该排气岐管,具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安装且环保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排气岐管。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配件加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国际汽车配件加工零部件行业近年来呈现出如下发展特征:①汽车配件加工系统配套、模块化供应趋势方兴未艾②汽车配件加工采购全球化③汽车配件加工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汽车配件的种类繁多,现如今汽车的品牌越来越多,汽车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汽车可以分为乘用车与商用车两种,其中乘用车指的是车辆座位少于九坐(含驾驶员位),以载客为主要目的的车辆。具体来说,乘用车又分为基本乘用车即轿车,MPV车型,SUV车型以及其他车型比如皮卡等。商用车指车辆座位大于九座(含驾驶员位)或者以载货为主要目的的车辆。具体又分为:客车、载货车、半挂车、客车非完整车、载货非完整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汽车配件的这个市场变得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汽车配件制造厂也在飞速的发展。
排气歧管,是与发动机气缸体相连的,将各缸的排气集中起来导入排气总管,带有分歧的管路。对它的要求主要是,尽量减少排气阻力,并避免各缸之间相互干扰。排气过分集中时,各缸之间会产生相互干扰,也就是某缸排气时,正好碰到别的缸窜来的没有排净的废气。这样,就会增加排气的阻力,进而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解决的办法是,使各缸的排气尽量分开,每缸一个分支,或者两缸一个分支,并使每个分支尽量加长并独立成型以减少不同管内的气体相互影响。
但是现有一些排气歧管由于分缸歧管设计的较长,导致整个排气歧管结构较复杂且体积增大,不便于安装,同时有些排气歧管排放废气时严重超标,非常不利于环保。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排气岐管,具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安装且环保等优点,解决了现有一些排气歧管由于分缸歧管设计的较长,导致整个排气歧管结构较复杂且体积增大,不便于安装,同时有些排气歧管排放废气时严重超标,非常不利于环保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安装且环保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气岐管,包括排气歧管主体,排气歧管主体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气法兰、第二进气法兰、第三进气法兰和第四进气法兰,排气歧管主体远离第二进气法兰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气总管,排气总管远离排气歧管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排气法兰,排气法兰的中心处开设有总排气口,排气法兰的一端开设有通孔,第一进气法兰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第二进气法兰靠近第一螺孔的一侧开设有第三螺孔,第二进气法兰靠近第二螺孔的一侧开设有第四螺孔,第三进气法兰靠近第三螺孔的一侧开设有第五螺孔,第三进气法兰靠近第四螺孔的一侧开设有第六螺孔,第四进气法兰靠近第五螺孔的一侧开设有第七螺孔,第四进气法兰靠近第六螺孔的一侧开设有第八螺孔。
优选的,第一螺孔、第二螺孔、第七螺孔和第八螺孔的直径均为9.8~10.2毫米之间。
优选的,第三螺孔、第四螺孔、第五螺孔和第六螺孔的直径均为8.8~9.2毫米之间。
优选的,排气法兰的平面度为0.08毫米。
优选的,第一进气法兰、第二进气法兰、第三进气法兰和第四进气法兰的平面度均为0.05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多为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多为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23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