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协同控制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28605.3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3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马龙飞;张宝群;焦然;宫成;李香龙;丁屹峰;陈海洋;王立永;杨烁;孙钦斐;梁安琪;陆斯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协同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协同控制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确定接入智能电网的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使用第一模型对上述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进行分析,确定与分析结果对应的控制指令,其中,上述第一模型为使用多组数据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得到的,上述多组数据中的每组数据均包括:上述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通过分析上述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得到的分析结果所对应的控制指令;依据上述控制指令,协同控制上述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的运行状态。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的运行状态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控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协同控制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分布式电源以及基于分布式电源的用户侧微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用户需求响应的深入开展,使得电能使用效率和电网与用户的互动响应方面的开发空间越来越大。由于含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源及柔性负荷设备的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系统很多具有分布式的性质、灵活的控制方式以及大规模的控制数据等特点,因而难以将传统的统一调度、集中的控制方式应用于结构当中。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含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源、柔性负荷设备以及控制装置等结合起来的客户侧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系统看作一个单一可控的单元,同时向用户提供电能和热能,是解决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系统集中并网供电的有效方式之一,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系统更多的是强调控制区域内部的自治控制,如何能够使区域内的各个元器件都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和智能性,实现实时控制,快速响应;其次,随着分布式能源在客户侧的普及和储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客户侧的用电方式更加灵活,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分布式电源的用户侧微电网技术多数都集中在系统的终端设备的开发、网络通信技术等硬件功能方面,而在分布式能源或储能等设备具体应该如何运行的问题上,仍然过多依赖用户自主决定;另外,客户侧智能电网要求更加严格的供电可靠性以及电能质量恶化、继电保护策略复杂度增加等现实问题,但是这方面的控制机理目前没有完全揭示。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无法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的运行状态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协同控制方法和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的运行状态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协同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接入智能电网的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使用第一模型对上述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进行分析,确定与分析结果对应的控制指令,其中,上述第一模型为使用多组数据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得到的,上述多组数据中的每组数据均包括:上述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通过分析上述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得到的分析结果所对应的控制指令;依据上述控制指令,协同控制上述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的运行状态。
进一步地,在确定接入智能电网的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确定不同区域内的能源互联系统之间的分布式控制架构;基于上述分布式控制架构,建立上述第一模型。
进一步地,上述分布式控制架构至少包括:集中控制层和中间控制层,确定不同区域内的能源互联系统的分层控制架构包括:确定不同区域内的能源互联系统的集中控制层,其中,上述集中控制层用于调度上述能源互联系统;确定不同区域内的能源互联系统的中间控制层,其中,上述中间控制层用于通过一致性算法耦合分布式电源和柔性负荷设备。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模型至少包括:外特性功能模型和三相稳态模型,基于上述分布式控制架构,建立上述第一模型包括:基于上述分布式控制架构,建立上述电力设备与上述柔性负荷的外特性功能模型;基于上述分布式控制架构,建立上述能源互联系统的三相稳态模型,其中,上述三相稳态模型至少包括:输电线路模型、配电变压器模型、并联电容模型和负荷模型。
进一步地,使用第一模型对上述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进行分析,包括:将上述电力设备和用能设备的组合信息输入上述第一模型,以确定上述控制指令作为上述第一模型的分析对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86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