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循环河流生态模拟监测装置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10615.4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7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黄月群;蔡德所;黄亮亮;宋晓红;陈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毕翔宇 |
地址: | 5410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河流 生态 模拟 监测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研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自循环河流生态模拟监测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水域内的水体遭受污染而导致的水生物大面积死亡事件反映了水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统一的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偿、协同进化。因此,生物行为监测成为了河流污染监测、修复、预报和评价的重要手段。然而,要想利用生物行为监测这项技术实现对环境污染情况的评估,首先需要对生物行为与环境因子变化进行研究。
但实际河道水体的水质参数变化很难控制,同时,河道内的水生物受到环境影响的行为响应也很难准确的监控到。因此要在野外河道开展实验研究来获得被污染河道连续、可靠的研究数据及资料是不现实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循环河流生态模拟监测装置及系统,用以改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循环河流生态模拟监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安装组件、水循环组件、可视槽体、水动力检测组件、控制器及监测终端,所述可视槽体安装于所述安装组件,所述水循环组件包括第一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所述可视槽体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连接,所述水动力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之间,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水动力检测组件、水循环组件及监测终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水循环组件的工作状态,以实现对所述可视槽体内的水的流量控制,所述控制器还用于通过所述水动力检测组件获取所述可视槽体内的水的流量数据,并将所述流量数据反馈至所述监测终端,以便由所述监测终端显示所述流量数据,所述监测终端还用于向所述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以控制所述控制器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进水挡板,所述可视槽体包括进水槽、出水槽及河道主槽,所述第二进水口位于所述进水槽,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出水槽,所述进水槽、出水槽分别设置于所述河道主槽的两侧,所述进水槽与所述河道主槽之间设置进水挡板,所述出水槽与所述河道主槽之间设置进水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河道主槽包括第一槽段及第二槽段,所述第一槽段与第二槽段连通,且所述第一槽段与所述第二槽段之间构成一预设定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挡板上设置多个出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挡板包括伸缩挡板,所述伸缩挡板从所述可视槽体的底部穿进所述可视槽体内,所述伸缩挡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可视槽体的侧壁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挡板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伸缩挡板用于根据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朝远离所述底部的一侧伸展或朝所述底部回缩。
进一步地,所述水动力检测组件包括三角堰挡板及水位测针,所述河道主槽的两端均设置三角堰挡板及水位测针。
进一步地,所述水循环组件包括滤网及电控阀门,所述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均设置有滤网及电控阀门,所述滤网与电控阀门重叠设置,所述电控阀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电控阀门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可视槽体包括玻璃槽体,所述玻璃槽体由有机玻璃拼接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水底生态仿真层,所述水底生态仿真层固定于所述可视槽体的底部,所述水底生态仿真层包括光线仿真器、水温调节器及水速调控器,所述光线仿真器、水温调节器及水速调控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所述光线仿真器、水温调节器及水速调控器的工作状态,以实现对多种河流状态的模拟。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循环河流生态模拟监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在线水质监测仪器及上述自循环河流生态模拟监测装置,所述在线水质监测仪器与所述自循环河流生态模拟监测装置中的所述监测终端电性连接,所述在线水质监测仪器的检测部设置于所述可视槽体内,所述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可视槽体内的水的水质因子数据,并反馈至所述监测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06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