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汛闸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09276.8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9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锋;秦春禹;李艳;郭勇;李刚;李晓辉;穆晓东;李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北排装备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7/28 | 分类号: | E02B7/28;E02B7/54 |
代理公司: | 11599 北京东方昭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吕玉健<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10002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防汛 闸门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防汛闸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闸框组件、闸门组件和自动控制系统;闸框组件包括左闸框型材、右闸框型材;闸门组件包括第一闸门本体和第二闸门本体,第二闸门本体与第一闸门本体之间通过铰链组件可翻转连接;第一闸门本体连接左闸框型材和右闸框型材;自动控制系统包括防水电控箱,防水电控箱内设置有电源组件、PLC控制器,第二闸门本体上设置有动力组件,PLC控制器与动力组件控制连接用于控制第二闸门本体绕着第一闸门本体的顶部翻转。其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安装及使用便捷、智能程度高、能够远程实时通讯、使用寿命长,能够有效防止一些突发的汛情,具有较广泛的推广及应用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水利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汛闸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全国平均降雨量处于同期历史高位,部分城市近几年也常出现内涝情形,尤其在车库出入口、建筑物门口、厂区大门、涵洞口、江河堤坝、码头等位置,常常会在极易发生汛情。现有技术中的防汛闸门作为临时防汛的应急设备,往往存在结构过于简单、安装及拆卸较繁琐,还存在因闸门与闸框连接处密封不严实而导致水流过防汛闸门,整体可靠性能不佳、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缺陷。另外,近些年互联网的大力推广及应用,促使人们将智能化自动化设计与各个领域的技术相结合,然而,在防汛闸门技术领域中应用鲜有。因此,提出一种克服上述缺陷的防汛闸门装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防汛闸门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汛闸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安装及使用便捷、智能程度高、能够远程实时通讯、使用寿命长,能够有效防止一些突发的汛情,具有较广泛的推广及应用空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防汛闸门装置,所述防汛闸门装置包括闸框组件、闸门组件和自动控制系统;所述闸框组件包括左闸框型材、右闸框型材;所述闸门组件包括第一闸门本体和第二闸门本体,第二闸门本体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闸门本体空腔两侧的竖向滑道内;所述第一闸门本体连接左闸框型材和右闸框型材;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防水电控箱,所述防水电控箱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左闸框型材或者右闸框型材上,所述防水电控箱内设置有电源组件、PLC控制器,第二闸门本体上设置有动力组件,所述PLC控制器与动力组件控制连接用于控制第二闸门本体沿着第一闸门本体空腔两侧的竖向滑道伸出或者缩回第一闸门本体,并且在第二闸门本体伸出第一闸门本体的最大伸出位置处时,将第二闸门本体进行限位。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左闸框和右闸框均为U型框型材;所述第一闸门本体的两端分别位于左闸框型材、右闸框型材的U型框中;所述U型框型材中设置有密封调节压紧装置,所述密封调节压紧装置包括弹性密封条、调节螺栓和调节压板;在U型框型材中,所述弹性密封条和调节压板分别位于第一闸门本体端头部的两侧,所述调节螺栓的旋拧部位于U型框型材外,螺纹部依次穿过弹性密封条、第一闸门本体的端头部并与调节压板螺纹连接;或者调节螺栓的旋拧部位于U型框型材一侧外,螺纹部穿过该侧U型框型材的内螺纹孔后并与调节压板相抵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闸框组件的两侧设置有连接支耳,在连接支耳与地面之间倾斜设置有驱动杆组件,所述驱动杆组件包括液压支撑杆或者气压支撑杆、支撑杆启闭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与支撑杆启闭控制器控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北排装备产业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北排装备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92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有灭菌丹和胺苯吡菌酮的协同增效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酸性含铀废水的中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