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面法兰管道连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05819.9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03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梁永康;徐进初;杨山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23/024 | 分类号: | F16L23/024;F16L23/18 |
代理公司: | 44202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面 法兰 管道 连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面法兰管道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设备管口上连接设备法兰,管道管口上连接管道法兰,对设备和管道进行初步对位,并使得两者之间预留间隙;测量设备法兰和管道法兰相对应的多个象限点之间的间距;根据测得的间距及设备法兰和管道法兰的装配要求车制双面法兰;使用模板分别拓印并根据模板加工双面法兰的螺栓孔;根据设备内径和管道的内径,加工双面法兰的中心圆;将双面法兰放置在管道法兰和设备法兰之间并进行对准,安装双面法兰两侧的螺栓。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双面法兰管道连接方法,该双面法兰管道连接方法施工简便,能够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施工成本低,且使得管道与设备连接稳定,管道对中精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面法兰管道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船舶是按分段或总段以模块形式在船台搭载、拼接的方法制造,通常是管道在分段舾装完成,设备在总段上安装或船台上安装,船体合拢后完成设备和管道的连接;由于对位有严格要求,设备管口法兰连接对中有严格要求,设备管口与管道法兰不能强行对中以避免设备法兰受外力。
现有技术中,连接设备管道在需要在船上进行校管,设备管道校管过程为:船上校管→搬回车间打磨、焊接、表面处理→搬回船上安装,当所需连接的管道口径大很大时,有些管道内径可达到300mm以上,管道体积较大且质量很重,而船舶空间狭小、通道狭窄,且多工种施工作业交叉进行,从而使得管道的校管过程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工人的劳动强度很高,大口径管道的连接施工成本高,操作困难且导致管道连接后的对中精度不高。有必要发明一种管子和设备连接方法,实现管道和设备的高精度对中安装,避免设备法兰因强行对中受力产生位移,减轻大口径管道对中的劳动强度,且施工成本低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法兰管道连接方法,该双面法兰管道连接方法施工简便,能够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施工成本低,且使得管道与设备连接稳定,管道对中精度高。
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面法兰管道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设备管口上连接设备法兰,管道管口上连接管道法兰,对所述设备和所述管道进行初步对位,使得所述设备法兰和所述管道法兰中心对准,并使得两者之间预留间隙;
2)测量所述设备法兰和所述管道法兰相对应的多个象限点之间的间距;
3)根据测得的所述间距及所述设备法兰和所述管道法兰的装配要求车制双面法兰;
4)使用模板分别拓印出所述设备法兰和所述管道法兰的螺栓孔,并根据所述模板对所述双面法兰的两侧分别进行加工得到相对应的螺栓孔;
5)根据所述设备内径和所述管道的内径,加工所述双面法兰的中心圆;
6)将所述双面法兰放置在所述管道法兰和所述设备法兰之间并进行对准,安装所述双面法兰两侧的螺栓。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1)中具体操作过程为:
移动所述设备和所述管道,使得所述设备法兰和所述管道法兰的端面平行,调节所述设备法兰和所述管道法兰之间的间隙为50mm-100mm。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2)中的具体操作过程为:
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所述设备法兰和所述管道法兰之间的相对应四个象限点之间的间距,四个所述象限点均匀分布于同一圆周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双面法兰与所述设备法兰和所述管道法兰之间设置有法兰垫片,在步骤3)中进行车制所述双面法兰时,所述双面法兰的厚度需结合所述法兰垫片的厚度和测量的所述间距进行计算。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法兰垫片为石墨波齿复合垫片。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4)中的具体操作过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未经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58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喷涂烘干生产线
- 下一篇:一种新型可延迟膨胀类堵漏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