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水箱上横梁的安装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94144.2 | 申请日: | 2017-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3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姚萍;宋洪岩;郑海峰;霍桂花;徐兴来;徐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B62D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1294 | 代理人: | 朱成蓉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水箱 横梁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前舱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水箱上横梁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出行,但是汽车的维修,零部件的拆卸复装复位是产品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水箱上横梁作为汽车的重要零部件,通常需要在焊装完成初装配,在总装装配时需要将水箱上横梁拆卸下来,待冷凝器装配好后再将水箱上横梁复装回去。目前水箱上横梁的安装定位是依靠其两端的装配孔与装配螺栓来实现的,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焊接应力、制造公差等因素的存在,难以保证装配精度,因此为了保证水箱上横梁总成的顺利装配,通常会将水箱上横梁的装配孔开大,这就给总装带来了无法精确复位的麻烦,即水箱上横梁孔越小越有利于复装的精确复位,但存在复装装配困难的风险;反之水箱上横梁总成的装配孔越大,越有利于降低装配风险,但存在复装无法精确复位的风险。
目前整车厂大多采用的设计是用螺栓来实现水箱上横梁的安装定位,但这种安装定位不够精确且成本和时间损耗大。具体缺陷如下:
1、用螺栓作为定位结构来实现复装,存在定位螺栓滑牙问题风险;
2、重复拆装时螺栓定位不够精确且操作复杂,耗时耗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汽车水箱上横梁的安装结构,解决了水箱上横梁重复拆装定位不够精确且操作复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汽车水箱上横梁的安装结构,包括水箱上横梁,还包括左右支撑板,所述水箱上横梁和所述左右支撑板分别通过定位机构定位并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组成上横梁安装总成,所述上横梁安装总成与白车身连接。
进一步,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横梁上或所述左右支撑板上的复装定位孔,以及设置在所述左右支撑板上或所述水箱上横梁上的定位销;所述复装定位孔和相对应的定位销配合以便于所述水箱上横梁初装定位和重复拆装定位。
进一步,所述复装定位孔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横梁的左右两端,所述定位销设置在所述左右支撑板上,所述复装定位孔和行对应的定位销紧配合。
进一步,所述定位销是纵向截面为“T”型结构的圆柱销。
进一步,所述定位销的销柱一端加工有倒角结构。
进一步,所述水箱上横梁和所述左右支撑板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上横梁安装总成与白车身焊接连接。
本发明在水箱横梁左、右支撑板上各设置定位销或复装定位孔,以此结构与水箱上横梁上的复装定位孔或定位销紧配合,作为水箱横梁左、右支撑板上部与水箱上横梁在初装配时的定位机构,同时上横梁通过夹具定位,通过螺栓联接形成上横梁安装总成,此上横梁安装总成通过水箱上横梁的自身定位孔定位进行焊接到白车身总成上。到总装拆装水箱上横梁过程中,仅需拆卸紧固螺栓,拿下水箱上横梁,待冷凝器装配好后,再通过复装定位孔与圆柱销结构将水箱上横梁复装回去,此种装配结构操作方便,复装定位精确,无需额外工装器械,不会出现以往定位螺栓滑牙问题,降低了成本。
该汽车水箱上横梁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主要是通过圆柱销及复装定位孔的配合作为水箱上横梁复装时的定位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用螺栓作为定位结构,让紧固与定位分开,既保证了反复拆装定位精确,又降低了装配困难,避免了定位螺栓滑牙风险,无需额外工装器械,降低了成本。
(2)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切实有效的实现了水箱上横梁精确的复装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水箱横梁左、右支撑板上圆柱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水箱上横梁复装定位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水箱上横梁与水箱横梁左、右支撑板安装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水箱上横梁与水箱横梁左、右支撑板上圆柱销安装定位局部放大图;
图5:图4中B-B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水箱上横梁; 11—复装定位孔; 2—右支撑板;3—左支撑板;4—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941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