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历史建筑的木柱的修复方法以及修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8863.3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54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高臻;金培霖;陈绪良;郑栋源;樊成辉;沈三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住总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罗磊 |
地址: | 20001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历史 建筑 木柱 修复 方法 以及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历史建筑的木柱的修复方法以及修复结构,包括以下步骤:S1,通过支撑结构对位于原始支柱顶端的顶梁进行支撑定位;S2,切除原始支柱位于地上的部分,留下位于地底的部分;S3,将修复木柱移入到原始支柱地底的部分与顶梁之间;S4,修复木柱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梁和原始支柱位于地底的部分固定连接;S5,修复木柱成形之后,移出S1中的支撑结构,完成木柱的修复。本发明提供的历史建筑的木柱的修复方法以及修复结构修复的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涉及历史建筑的木柱的修复方法以及修复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古建筑(指新建的木结构仿古建筑或修复的木结构古建筑)木柱基础做法为:地面下部混凝土或石料基础上放置石鼓磴,石鼓磴上立木柱,使木柱底部高于地面,避免木柱浸水腐烂,石鼓磴与木柱通过榫卯连接。这是历史上古建筑的通常做法。但是,石鼓磴与木柱通过榫卯连接,不够牢固,遇到地震、大风或车辆碰撞等情况会使木柱倾斜移动造成房屋破坏或倾覆。
现在市场上具有一款公开号为CN202718134U的中国专利一种古建筑木柱基础结构,它包括第一钢筋砼基础件,第二钢筋砼基础件,连接件及石鼓磴;所述第一钢筋砼基础件位于地面以下,所述第二钢筋砼基础件位于地面以上,且第一钢筋砼基础件及第二钢筋砼基础件固定连接;所述石鼓磴中部开贯通的孔,孔的横截面与第二钢筋砼基础件的横截面形状配合,所述石鼓磴套设于第二钢筋砼基础件外部;所述连接件为钢结构,其一端与第二钢筋砼基础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木柱固定连接,虽然能够使得石鼓磴与木柱之间稳定的连接,但是在建造前需要将原始的支撑基座去除,然后再浇筑第一钢筋砼基础件和第二钢筋砼基础件,这样就需要较多的成本投入,修复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历史建筑的木柱的修复方法以及修复结构,旨在解决修复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历史建筑的木柱的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支撑结构对位于原始支柱顶端的顶梁进行支撑定位;
S2,切除原始支柱位于地上的部分,留下位于地底的部分;
S3,将修复木柱移入到原始支柱地底的部分与顶梁之间;
S4,修复木柱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梁和原始支柱位于地底的部分固定连接;
S5,修复木柱成形之后,移出S1中的支撑结构,完成木柱的修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原始支柱的两侧均设置有支撑结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S1之前在地面上固定放置支撑垫板,S1中支撑结构与支撑垫板固定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S1还包括:
在相邻的支撑结构之间设置连接体,通过连接体使得相邻的支撑结构成为整体结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S2中通过静力切割将原始支柱位于地上的部分切除。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S3中修复木柱在移动到顶梁下方之前进行防虫处理。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S3中修复木柱在移动到顶梁下方之前将修复木柱的一端开榫,另一端固定设置支撑板,并在顶梁下方开有与修复木柱相配合的榫孔。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S4包括:
S41,移动修复木柱并使得修复木柱顶端开榫的部分插入到顶梁的榫孔中;
S42,在原始支柱与修复木柱底端之间固定设置支撑杆,支撑杆与支撑板固定连接,并用于对修复木柱进行支撑;
S43,在地面与修复木柱底端之间布设钢筋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住总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住总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88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径向转子式能量回收装置
- 下一篇:反激电路及反激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