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远距离投掷可定锚救生球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8628.6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99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高良军;朱根民;董丽颖;竺振宇;张红玉;刘好汉;于洪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9/18 | 分类号: | B63C9/18;B63C9/2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远距离 投掷 可定锚 救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远距离投掷可定锚救生球,包括褶皱球体,褶皱球体表面设有单向阀,褶皱球体内设有装药囊,装药囊内设有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粉末,褶皱球体外设有定锚装置,定锚装置内设有热敏感应装置、控制模块和定锚绳,定锚装置与褶皱球体通过定锚绳相连,褶皱球体包覆在定锚装置的外侧,控制模块控制定锚装置和球体之间的定锚绳的长度。本发明的好处是救生球为褶皱球体,体积小,可以进行远距离投掷救援,救援效率高;救生球通过单向阀自动进水膨胀,排除救生球膨胀时对待救援者造成的安全隐患,提高救援的安全性;救生球在救援者附近时能自动定锚,方便救援者靠近救生球,提高救援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上救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远距离投掷可定锚救生球。
背景技术
当发生落水事故时,救人的手段通常是抛投救生圈或者其他带浮力设备,但是常规的救生圈体积大而且比较轻,不便远距离投掷,当施救对象比较远时无法起到作用,并且,由于水体流动作用,或者风的作用,带浮力救生设备会很快漂离,达不到救生的目的。其他随身携带的救生设备,也只能是救己而难以救人。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中授权公告号为CN106043628B,公开日为2016年10月26日,发明的名称为“便携式水上救生球”,公开了便携式水上救生球,涉及水上救生器具。设有容器、弹性囊袋、搅拌器、绕绳器、绳、第一发泡反应液室、第二发泡反应液室、保护外壳、封口薄膜;容器设在保护外壳内,弹性囊袋设于容器开口处,弹性囊袋与容器通过设于容器开口处的封口薄膜隔开,第一、二发泡反应液室设在容器内,在第一、二发泡反应液室内分别装有用于产生气体和泡沫的发泡反应液,绳缠绕在绕绳器上,绕绳器与搅拌器的转轴连接,绳通过绕绳器与搅拌器连接,拉动绳时,通过绕绳器带动搅拌器转动,搅拌器割开第一发泡反应液室和第二发泡反应液室的薄膜外包装,使第一发泡反应液室内的第一发泡反应液和第二发泡反应液室内的第二发泡反应液混合后反应产生气体和泡沫。其不足之处在于,能完成自救,不能完成对他人的救助,救生球需要落水者自己打开,救生球在膨胀过程中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无法远距离辅助救援;救生球没有定锚装置,落水者打开救生球后如果没有及时爬上救生球,可能会无法爬上救生球,留下安全隐患。
因此,设计一种可以远程救援的定向的救生球就很有必要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克服现有的水上救生设备缺少定位,救援效率低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远距离投掷可定锚救生球,能够完成远距离投掷救援,可以提高救援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远距离投掷可定锚救生球,包括褶皱球体,褶皱球体表面设有单向阀,褶皱球体内设有装药囊,装药囊内设有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粉末,褶皱球体外设有定锚装置,定锚装置内设有热敏感应装置、控制模块和定锚绳,定锚装置与褶皱球体通过定锚绳相连,褶皱球体包覆在定锚装置的外侧,控制模块控制定锚装置和球体之间的定锚绳的长度。
救生球被远距离投掷落入水中,受到压力,单向阀打开,水流进入到装药囊,水与装药囊内的粉末反应产生大量气体,褶皱球体迅速膨胀,单向阀关闭,热敏感应装置感应到周围存在落水者,控制模块控制定锚绳变长,定锚装置完成定锚,防止救生球移动,落水者可以快速爬上救生球等待救援;若救生球附近无待救援者,救生球随水流浮动寻找落水者或等落水者靠近后定锚,方便待救援者靠近救生球,提高救援效率。救生球为褶皱球体,体积小,可以进行远距离投掷救援,救援效率高;救生球通过单向阀自动进水膨胀,排除救生球膨胀时对待救援者造成的安全隐患,提高救援的安全性;救生球在救援者附近时能自动定锚,方便救援者靠近救生球,提高救援效率。
作为优选,定锚装置采用空心的球状结构。方便救生球的投掷,提高救援的效率;定锚装置球状结构更为安全,防止带直线条如长方体的棱角结构在救援时划破人体或褶皱球体,提高救生球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单向阀为橡胶阀。单向阀为橡胶阀容易受压力变形,水压力打开以及受内部气体压力闭合,适合水体救援,安全性高且对压力响应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86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D救生腰带
- 下一篇:一种拖曳式浮潜动力推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