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衬冷轧扩管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283965.6 | 申请日: | 2017-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1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忠祥;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市华科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B19/08 | 分类号: | B21B19/08;B21C45/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 地址: | 24301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衬 冷轧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内衬冷轧扩管装置,包括底座和内衬,所述底座的上端从左至右依次开设有第一支架、固定架、第二支架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二支架从上至下安装有两个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在第一轴承座上,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共同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通过皮带传动机构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套设有采用锥型结构的滚筒,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上安装有卡合装置。本发明结构稳定,操作简单,设计科学合理,生产周期短,便于对装置进行拆卸入料,便于调节固定装置的弧度,从而适用不同规格的内衬,可节省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值得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扩管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内衬冷轧扩管装置。
背景技术
在广阔的大地深处,尤其在各大油田的周围,像网络一般埋藏着大量 的输油、输气及污水管道,这些管道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多数都已在不 同程度腐蚀、老化、接近报废期,同时,各大中城市的供水管线也有许多 已出现泄漏状态,如果全面更新这些管道,需开挖管沟,工程量大,造价高,而且施工周期长,还影响到地面建筑物及公共设施,给民众造成诸多 不便,为此如何缩短周期地修复与局部更换管道问题,一直成为一项值得 关注的工程项目。
不锈钢内衬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是将薄壁不锈钢管作为载体,进行焊接成型后,以牵引绞车为动力将不锈钢内衬管从待修管道的一端牵引至另一端。不锈钢管内衬管穿插完毕之后对其进行冲压,在保压情况下对内衬管与原管线之间的缝隙进行注浆固化作业。形成与原管道紧密粘合、表面光滑的复合管。从而达到承压性强、抗冲击、整体耐腐蚀的修复目的,延长原管道使用寿命五十年以上。
非开挖地下管道内衬冷轧修复技术采用薄壁不锈钢作为修复材料。通过制管焊接穿插冷轧一体化施工工艺将优质不锈钢衬到原管道的内部上。在施工其中有部分冷轧工艺中的冷轧模具是一种T型的实心模具,体积比较笨重。在冷轧工艺中使用时,将T型的实心模具放入不锈钢管中进行扩管,T型的实心模具受力比较大,需要很大的旋转力和拉力才能完成冷轧扩管工艺,且不便于对装置进行拆卸入料,不便于调节固定装置从而适应不同规格的内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扩管装置不便调节和拆卸入料的问题,而提出的内衬冷轧扩管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内衬冷轧扩管装置,包括底座和内衬,所述底座的上端从左至右依次开设有第一支架、固定架、第二支架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二支架从上至下安装有两个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在第一轴承座上,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共同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通过皮带传动机构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套设有采用锥型结构的滚筒,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上安装有卡合装置,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套设有第一轴承并通过卡合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架上,所述底座的上端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上下两端对称安装有一个第二电机,每个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均安装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套设有第二轴承座,且第二轴承座固定连接在固定架的外壁上,所述输出轴上还套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中部插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通过第二轴承固定在固定架上,所述第二转轴焊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上螺纹连接有滚珠螺母,所述滚珠螺母的两端对称位置处均转动连接有连杆,每个所述连杆远离滚珠螺母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相互靠近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连接块,且丝杆与连接块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平键与第一锥齿轮过盈配合联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块远离连杆的一端等距离转动连接有多个固定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市华科实业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市华科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39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