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联用仪的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9338.5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74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黄安平;周小毛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6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410125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色谱 触角 电位 联用 辅助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触角电生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联用仪的辅助装置,包括大致U型的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U型的底边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三通管的U型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气相色谱仪的分流阀的一个分支毛细柱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触角电位仪的L型玻璃管的样品进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为补充载气入口。本发明提供的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联用仪的辅助装置为气相色谱仪的分流阀分流出的流向触角的样品提供补充载气,有效地提高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的检测灵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角电生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联用仪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触角电位技术具有极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特点,使其广泛的应用于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毛细柱色谱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气相色谱(GC)的分离效能。但是气相色谱只能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不能提供被检测物的生物活性方面的信息。在这种契机下,发展了气相色谱(GC)与触角电位(EAG)联用技术(GC-EAD)。其基本原理为:样品由GC进样器进样后,经毛细色谱柱分离,再通过一个分流阀按一定比例分流。一部分分流的样品经毛细柱到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另一部分分流的样品经同样的毛细柱,再经过一个毛细柱传输管到L型玻璃管,然后由湿润的空气携带到玻璃电极间的昆虫触角上,进行样品的触角电位测定,从而检测样品中对具有昆虫触角电生理活性的物质。这一技术将气相色谱的高分离效率和昆虫触角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达到对挥发物的活性的快速分离鉴定。此后这一技术进一步得到改善并在许多信息素研究中得到应用。目前GC-EAG技术广泛应用于性信息素的分离鉴定和植物源的昆虫引诱剂和驱虫剂的筛选中。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单独用触角电位仪检测样品时,样品中能检测到触角电生理活性的物质,但是当我们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检测样品时,样品中往往检测不到触角电生理活性的物质。究其原因,一方面分流的样品中触角电生理活性的物质浓度本来就很低,另一方面分流后的气流速度较慢,以至于单位时间内到达触角上的触角电生理活性的物质较少,浓度低于昆虫触角的电生理反应的阈值。从而检测不到触角电生理活性的物质,从仪器的角度而言,就是仪器的灵敏度不够。造成样品分析时部分或全部信息流失,限制了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使用。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联用仪的辅助装置,以解决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检测样品时灵敏度不够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联用仪的辅助装置,包括大致U型的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U型的底边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三通管的U型的两侧边为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气相色谱分流阀的一个分支毛细柱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触角电位仪的L型玻璃管的样品进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包括一体结构的宽口径段、渐变段和小口径段,所述渐变段的孔径逐渐减小,所述小口径段的口径与所述L型玻璃管的进样口的孔径适配且所述小口径段的末端插入所述L型玻璃管的进样口内,所述小口径段为2cm长度;所述第三通道为补充载气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道设置有密封塞,所述毛细柱穿过所述密封塞与所述三通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柱穿过所述密封塞后的末端端面与所述密封塞内端面在同一平面内,所述密封塞内端面与所述三通管的U型的底边的管壁内表面平齐。
进一步地,触角电位仪上设置有空气净化器,所述空气净化器的出气管路上设置有空气分流阀,所述空气分流阀分为两条支路,其中一支路与第一空气管路连接,所述第一空气管路与所述L型玻璃管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一空气管路上设置有湿润器;另一支路与第二空气管路连通,所述第二空气管路与第三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空气管路和第二空气管路均为硅胶管。
进一步地,所述三通管为玻璃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未经湖南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93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