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齿科用修复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7834.7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86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蒋秋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秋菊 |
主分类号: | A61K6/887 | 分类号: | A61K6/887;A61K6/80;A61K6/831;A61K6/8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齿科 修复 材料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齿科用修复材料,属于医疗用品领域。本发明所述齿科用修复材料包括树脂单体体系、氧化锌晶须或短切复合纤维、氧化硅颗粒、樟脑醌、双(5‑氟噻吩‑2‑基)碘鎓甲酸盐,其中,所述树脂单体体系按质量百分比,由70~85%的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和15%~30%的2‑亚甲基‑7苯基‑1,4,6,9‑四氧螺[4,4]壬烷单体组成。本发明利用具有聚合膨胀特性的2‑亚甲基‑7苯基‑1,4,6,9‑四氧螺[4,4]壬烷单体与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在可见光下进行共同聚合,获得了聚合收缩率为‑0.26~0.83%的齿科修复材料;同时,利用氧化锌晶须、氧化硅颗粒不同粒径和存在形态,保证了复合材料的耐磨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齿科用修复材料,属于医疗用品领域。
背景技术
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龋病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
复合树脂充填术是治疗充龋齿的重要医疗手段之一,充填术是修复牙体缺损的临床常用技术,是用手术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制备一定的洞形,再选用适宜的充填材料修复缺损,恢复牙的形态和功能。目前,牙科惯常使用的树脂多为甲基丙烯酸类树脂,具有优异的美观性能和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是牙科领域重点的研究对象之一。虽然,该类材料由诸多的优点,但具有较高的固化聚合收缩率,这就使得在进行固化后,填充入牙齿窝洞的复合树脂于牙齿本体间形成了一定的缝隙,而该缝隙将会导致二次龋齿的发生。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齿科用修复材料,具体的提供一种可在可见光下发生固化的齿科用修复材料。
一种齿科用修复材料,所述材料包括树脂单体体系、氧化锌晶须或短切复合纤维、氧化硅颗粒、樟脑醌、双(5-氟噻吩-2-基)碘鎓甲酸盐,各组分质量比如下:树脂单体体系、氧化锌晶须或短切复合纤维、氧化硅颗粒、樟脑醌、双(5-氟噻吩-2-基)碘鎓甲酸盐=1:0.25~0.30:0.15~0.20:0.01~0.10:0.01~0.10,其中,所述树脂单体体系按质量百分比,由70~85%的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和15%~30%的2-亚甲基-7苯基-1,4,6,9-四氧螺[4,4]壬烷单体组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短切复合纤维按下述方法制得:利用静电纺丝法:将双酚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与丙酮按质量比为1:5~10混合后,将纳米羟基磷灰石置于混合液中,搅拌条件下超声分散至少24h,随后,在避光条件下,加入樟脑醌,获得纺丝液;利用静电纺丝法,同时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进行纺丝,获得纤维丝的截面直径为100nm~500nm;将所得纤维在液氮中静置1~5min,获得长度在3.4~22.5微米的短切纤维。其中,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添加量为混合液质量的30~50%,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平均粒径为50~200nm。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齿科用修复材料还包括二噻吩并噻吩,更进一步地,所述材料由树脂单体体系、氧化锌晶须或短切复合纤维、氧化硅颗粒、樟脑醌、双(5-氟噻吩-2-基)碘鎓甲酸盐和二噻吩并噻吩,其中各组分质量比如下:树脂单体体系、氧化锌晶须、氧化硅颗粒、樟脑醌、双(5-氟噻吩-2-基)碘鎓甲酸盐、二噻吩并噻吩=1:0.25~0.30:0.15~0.20:0.01~0.10:0.01~0.10:0.02~0.30。
本发明所述齿科用修复材料中所述氧化锌晶须、氧化硅颗粒在使用前均利用硅烷偶联剂进行改性。
进一步地,所述改性方法如下:将氧化锌晶须或氧化硅颗粒置于乙醇中,再加入氧化锌晶须或氧化硅颗粒重量1~5%的硅烷偶联剂,搅拌1~3h,洗涤,干燥。
本发明中所述硅烷偶联剂为现有技术公开的可用于无机界面改性的硅烷偶联剂,如商品名为KH-5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秋菊,未经蒋秋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78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