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恒温反应分光光度测定系统及其测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77818.8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1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姜文侠;田晓丽;张笑然;孙瑞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21/33;G01N1/38;G01N35/00;G01N35/10;G05D23/185;G05D23/19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2211 | 代理人: | 王蕊娜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恒温 反应 分光 光度 测定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化工与生化检测领域,具体是一种恒温反应分光光度测定系统及其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分光光度法是一类历史悠久且极为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化学、生命科学、药品分析、食品检验、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对于化学、生物反应的检测,通常反应过程与分光光度检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互分离的,即反应和检测往往不在同一容器中同时进行。而且,反应过程中试剂的添加、混合,以及检测过程中比色皿的装填、清洗等仍以手工操作为主,难以实现快速、高效、大批量或连续的检测。
有些分光光度检测,反应、检测的温度及时长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较大。比如,与生物酶相关的分光光度法检测,往往需要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包括控制酶催化反应起始阶段的温度;对于酶催化反应时间较短的,则要精确地控制催化反应的时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的分光光度测定装置及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精确控制反应液和反应体系的温度,能够实时监测反应体系的吸光度、透光率等参数,进而精确地测定在设定的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吸光度、透光率等参数及其变化值;可以在反应体系的反应过程中实施进样、搅拌或/和振荡、测定等操作,而且进样、混匀、测定及清洗等均可实现自动化以及可以同时测定多个样品的分光光度测定系统及其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恒温反应分光光度测定系统,包括主体部分、恒温部分、进样部分和控制部分,
所述主体部分包括光源、单色器、反应池组件和检测器,所述反应池组件内设有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外侧设置有能够通过介质对反应池内的反应体系产生温控作用的温控部件;
所述恒温部分包括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通过温控部件精确控制反应池内反应试剂和待测样液的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温控组件可以是单温控组件也可以设置为多联温控组件,以此实现不同反应池内反应体系的温度设定。
所述进样部分将恒温的反应试剂及待测样液加入反应池内,实现进样;
所述控制部分由控制组件构成,用于同步监控分光光度测定系统各个部分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温控部件为夹套,所述温控组件通过管路与反应池外侧的夹套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池与光路正交的两面安装有能够透过紫外和(或)可见光的光学窗口,所述光学窗口为石英板及玻璃板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应池同时起到比色皿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池安装有混匀装置,所述混匀装置为振荡器及搅拌器中的至少一种,用于反应池内液体的混匀及反应池内部的清洗。
进一步地,所述进样部分采取自动进样或手动进样;
进一步地,当所述进样部分采用自动进样时:所述进样部分包括反应试剂容器、待测样液架、进样器、计量泵及相关管路,反应试剂及待测样液分别通过计量泵及进样器定量地加入反应池,实现自动、精确进样,并配合混匀装置而启动反应,所述反应试剂容器及待测样液架放置于恒温部分,用以对反应试剂及待测样液进行预热、预冷及恒温控制。反应试剂容器与反应池相连的管路外还可以安装温控装置,以对相关管路进行恒温控制。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清洗部分,所述清洗部分包括清洗液容器、废液容器、泵及相关管路,所述清洗容器通过泵及相关管路与反应池相连,所述清洗液容器中的清洗液通过泵及相关管路输送至反应池,实施对反应池的清洗与废液的排放。
进一步地,清洗液或废液的排放可以通过上部吸液、底部排液或者溢流排液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实现:
所述上部吸液方式:排液管路安装于反应池上方,通过泵将清洗液或废液排出至废液容器中,其中,位于反应池中的废液排出管路的前段可以安装有自动伸缩吸液管,通过伸缩功能,在实施检测时缩回,可以避免废液排出管路在检测时对光路的影响;
所述底部排液方式:排液管路安装于反应池的底部,可以通过阀门及泵控制废液的排出;
所述溢流排液方式:反应池与光路平行的两个内壁上方的高度低于反应池与光路正交的二个内壁的高度,从而使得溢流出的废液沿矮壁的外侧流入盛放废液的容器中;清洗结束,反应池中剩余的废液可以再通过上部吸液或底部排液的方式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池的上部形状为长方体,下部形状为弧形或锥形,便于废液的彻底排出;
所述反应池的形状可以是呈卧式的圆柱体,石英板及玻璃板中的至少一种安装于圆柱体的两个圆形端面;
所述反应池可以是与光路正交两面为平面的球体,石英板及玻璃板中的至少一种安装于两个平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78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