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控制列车进行自动解联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6510.1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85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刘顺进;黄赫;熊艳;余昌瑾;许清;闫翀;雷志波;彭湃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C17/00 | 分类号: | B61C17/00;B61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张文娟;朱绘 |
地址: | 4120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列车 进行 自动 方法 装置 | ||
1.一种用于控制列车进行自动解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自动解联操作界面中接收用户发出的开始解联的操作指令;
响应于所述开始解联的操作指令,获取车辆运行速度,并在所述车辆运行速度低于某一速度阈值时,进入自动解联操作流程以执行一系列操作指令;
经过预定时间后,检测是否接收到成功执行自动解联操作流程中的各个操作指令的状态反馈信息,自动解联操作流程中的各个操作指令依次包括:退回电钩指令;关闭空气管指令;机械钩解联指令;打开头罩锁指令;关闭头罩指令;关闭头罩锁指令;
基于所述状态反馈信息的接收确定自动解联操作结束,并引导从所述自动解联操作界面返回到牵引或制动主界面;
在执行所述退回电钩指令的过程中,所述方法执行还包括以下步骤:
由数字输入输出模块输出退回电钩指令;
如在预定时间内接收到电钩退回到位的状态反馈信息后,则进行后续的解联操作指令;
如在预定时间内未收到电钩退回到位的状态反馈信息,则停止执行任何解联操作指令,并在所述自动解联操作界面上将显示状态变为第二颜色提示,同时撤销所述数字输入输出模块输出的退回电钩指令;
如接收到所述自动解联操作界面发送的强制下一步解联操作的指令,则再次通过所述数字输入输出模块发出退回电钩指令,以继续执行电钩是否退回到位的状态判断;
司机只需在解联界面点击进入解联流程,后续整个解联流程会在解联界面实时显示,每一个环节或装置动作是否到位均会有相应的状态反馈;
在预定时间内接收到电钩退回到位的状态反馈信息后,进行后续的解联操作指令的步骤中,
检测到电钩退回到位的状态反馈后,在操作界面上显示状态变为第一颜色提示,并延时一定时间后撤销之前所述数字输入输出模块发出的退回电钩指令,并通过所述数字输入输出模块发出关闭空气管指令;
如在预定时间内接收到空气管已关闭的状态反馈信息,则进行后续的解联操作指令;
如在预定时间内未收到空气管已关闭的状态反馈信息,则停止任何后续的解联操作指令,并在所述自动解联操作界面上显示状态变为第二颜色提示,同时撤销所述数字输入输出模块发出的关闭空气管指令;
如接收到所述自动解联操作界面发送的强制下一步解联操作的指令,则再次通过所述数字输入输出模块发出关闭空气管指令,以继续执行空气管是否关闭的判断;
解联操作界面包含两个按键,分别是开始解联和结束解联,有九个状态指示界面以及对应的按键,分别是解联准备、电钩退回到位、空气管关闭、机械钩解联、解联准备就绪、头罩锁打开、头罩打开、头罩关闭以及解联完成;
按下开始解联后,进入自动解联操作流程,开始执行多个操作指令,在操作指令执行之时,按下结束解联时,自动解联结束,退出列车自动解联流程,回到开始解联步骤;
当解联准备、电钩退回到位、空气管关闭、机械钩解联、解联准备就绪、头罩锁打开、头罩打开、头罩关闭以及解联完成中任一个执行成功时,执行成功的操作步骤相应的底色变化,变为第一颜色,任一个执行失败时,变为第二颜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控制列车进行自动解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预定时间内接收到空气管已关闭的状态反馈信息,进行后续的解联操作指令的步骤中,所述方法执行机械钩解联指令,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在预定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机械钩解联的状态反馈信息,如果是,则在所述界面上的显示状态变为第一颜色提示,延时一定时间后撤销所述数字输入输出模块发出的机械钩解联指令,然后进入解联准备就绪状态,等待列车解联;
如在预定时间内未收到机械钩解联的状态反馈信息,则停止执行后续的操作指令,在所述解联操作界面上显示状态变为第二颜色提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651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