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催化反应过程实时在线分析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2725.6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4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洋;李庆运;花磊;李函蔚;吴称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7/68 | 分类号: | G01N27/68;H01J49/0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催化 反应 过程 实时 在线 分析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用于催化反应过程实时在线分析的装置,包括催化反应装置(1)、光电离源(5)、电离腔体(11)以及质谱仪(14),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反应装置(1)为催化反应发生区域,为一上端带有反应物进口的中空腔室,催化反应装置(1)内部设置催化剂固定筛板(3),催化剂固定筛板(3)上方装填有催化剂(2);
于催化反应装置(1)下端设置有进样毛细管(4),进样毛细管(4)一端伸入至催化反应装置(1)内部,另一端伸入至电离腔体(11)内部,催化反应所产生的待测组分通过进样毛细管(4)进入电离腔体(11);
所述光电离源(5)为射频放电光源,包括上端密闭下端开口的放电管(9),于放电管(9)下部侧壁面上设有放电气体进口,放电气体进口与气体通道(8)一端相连,放电气体(6)经由气体通道(8)进入放电管(9),于放电管(9)外壁上缠绕有高频线圈(10),放电管(9)的下开口端与电离腔体(11)密闭连接,于高频线圈(10)上施加高频电压,放电气体(6)在高频电压作用下放电,对进入电离腔体(11)的待测组分实现电离;
所述放电管(9)内径设置为1 ~ 5 mm,长度设置为5 ~ 20 cm;
所述放电管(9)出射光端口与离子推斥电极(12)之间的距离对所得质谱图的碎片化程度具有较大的影响,设置为1 ~ 20 mm;
所述电离腔体(11)为一密闭腔室,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中部带通孔的板状离子推斥电极(12)与由2个以上中部带同轴通孔的、平行放置的板状电极构成的离子聚焦电极组(13),离子推斥电极(12)与构成离子聚焦电极组(13)的板状电极平行,离子推斥电极(12)与离子聚焦电极组(13)的中部通孔沿着放电管(9)出射光方向同轴设置;
所述离子推斥电极(12)内径设置为2~ 8 mm,大于放电管(9)所设置内径,以实现对于出射光的充分利用;
所述离子聚焦电极组(13)设置为平板状电极,各电极厚度设置为2 ~ 6 mm,内径设置为6~ 28 mm,其中内径设置应大于离子推斥电极(12)所设置内径;
远离离子推斥电极(12)的离子聚焦电极组(13)一端电离腔体(11)侧壁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外部设有质谱仪(14);
所述进样毛细管(4)进样端口位置固定在催化剂(2)所在的任意催化剂床层位置处,消除常规进样方式中死体积的干扰,同时满足某一催化反应中对不同催化剂床层产物的检测分析需求;
所述进样毛细管(4)为不锈钢毛细管,内径设置为100 ~ 300 μm,长度设置为10 ~ 200cm,进行加热处理防止待测组分吸附于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催化反应过程实时在线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电离源(5)的放电气体(6)为氩气、氦气、氪气、氮气中的一种或者不少于两种气体按一定比例的混合气,不同放电气体(6)所产生的光子能量不同,其中氩气为11.6 eV 或11.8 eV,氪气为10.0 eV 或10.6 eV,氦气为21.2 eV,氮气为10.3 eV,不同光子能量的放电气体适用于不同的催化反应,针对相同催化反应采用不同的放电气体所得到的质谱图差异明显,因此可根据不同的催化反应分析需求,自行选择不同放电气体(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催化反应过程实时在线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管(9)设置为普通玻璃或者石英玻璃材质,靠近离子推斥电极(12)一端采用敞口设计,相比于常规质谱分析中所采用的MgF2光窗结构光电离源,连续工作稳定性能更为突出,适合于催化反应长时间连续在线监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催化反应过程实时在线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电离源(5)的放电气体(6)经由气体通道(8)进入放电管(9),其流速通过质量流量计(7)进行控制,不同放电气体流速对电离效果影响显著,设置为10 ~ 150 ml/min;
所述气体通道(8)为不锈钢或者聚四氟乙烯管路,内径1 ~ 6 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272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