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电耦合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1098.4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30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于浦;李好博;鲁年鹏;马静;南策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43/08 | 分类号: | H01L43/08;H01L4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刘诚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电 耦合 器件 | ||
1.一种磁电耦合器件,包括:
导电基底(110);
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设置于所述导电基底(110)的表面,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为SrCoO2.5和SrCoO2.5H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所述SrCoO2.5所占的比例为大于0%且小于100%;
磁性金属层(130),设置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的表面,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设置于所述导电基底(110)与所述磁性金属层(130)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电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为SrCoO2.5、SrCoO2.5H和SrCoO3-δ组成的混合物。
3.一种磁电耦合器件,包括:
导电基底(110);
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设置于所述导电基底(110)的表面;
磁性金属层(130),设置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的表面,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设置于所述导电基底(110)与所述磁性金属层(130)之间;
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中SrCoO2.5所占比例为100%,SrCoO2.5H所占比例为0,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和所述磁性金属层(130)的接触界面氧离子浓度的变化通过所述SrCoO2.5中氧离子的迁移实现,以调控所述磁性金属层(130)的磁性。
4.一种磁电耦合器件,包括:
导电基底(110);
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设置于所述导电基底(110)的表面;
磁性金属层(130),设置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的表面,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设置于所述导电基底(110)与所述磁性金属层(130)之间;
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中SrCoO2.5所占比例为0,SrCoO2.5H所占比例为100%,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和所述磁性金属层(130)的接触界面氢离子浓度的变化通过所述SrCoO2.5H中氢离子的迁移实现,以调控所述磁性金属层(130)的磁性。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电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的厚度为20纳米-100纳米。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电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金属层(130)的厚度为2纳米-6纳米。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电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和所述磁性金属层(130)的厚度比例为10:1。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电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极(140),与所述导电基底(110)电连接;
第二电极(150),与所述磁性金属层(130)电连接;
通过所述第一电极(140)和所述第二电极(150)分别向所述导电基底(110)和所述磁性金属层(130)施加电场,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和所述磁性金属层(130)界面处的氢离子或氧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电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金属层(130)为图案化金属层,所述第二电极(150)设置于所述磁性金属层(130)远离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的表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电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150)为直径20微米-200微米间隔设置的多个圆形电极。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电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40)为条状电极,所述第一电极(140)和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20)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导电基底(110)靠近所述磁性金属层(130)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109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电薄膜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提高SOT-MRAM集成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