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线逐层检测的增减材复合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68735.2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18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鸥;黄丞;唐尚勇;肖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3/105 | 分类号: | B22F3/105;B33Y10/00;B33Y50/02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张彩锦;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在线 检测 增减 复合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智能化复合增减材制造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在线逐层检测的增减材复合制造方法,其包括:1)建立待成形零件的三维模型并转换成STL模型,对STL模型进行切片,并获得各层的理论形貌数据,预设每层的增材加工路径以及减材加工路径;2)按照当前层的增材加工路径熔覆成形形成多个熔覆道,多个熔覆道构成当前熔覆层,在熔覆成形同时实时采集熔覆道截面形貌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当前熔覆层形貌以辅助规划增减材路径;3)重复步骤2)完成各层的熔覆成形进而完成整个零件的制造。本发明解决了以往制造和测量分离,无实时反馈,制造过程存在偏差的问题,提高了制造效率和制造精度,适应于逐层成形的增材制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化复合增减材制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线逐层检测的增减材复合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增材制造技术(Additive Manufacturing)是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自下而上的直接快速堆积成形技术,以其特有的产品设计研发周期短、生产效率高、以及可成形复杂零件等优势,在航空航天、舰船汽车、武器装备及生物医疗等领域均具有巨大应用前景。
丝材增材制造技术是指采用高能束热源,如电弧、激光、电子束等,将丝状原材料融化,然后按设定的成形路径层层堆积直至成形完成。由于丝材直径远远大于粉末的尺寸,所以丝材增材制造的尺寸误差也会远远大于粉末增材制造。另外,增材制造时材料以熔融状态进行层层堆积,过程状态不稳定,难以精确控制零件的几何精度和边缘形状,同时也容易产生内部缺陷,增材制造对过程中的工艺参数的变化十分敏感,任何参数的改变都有可能会影响成形过程的稳定性、成形件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因此,在线的实时监测以及控制系统必不可少。
专利CN106425490A公开了一种复合增减材制造加工设备和方法,其在增材过程完成后,通过三维测量装置,测量零件的轮廓信息,与理论三维模型对比得到误差,再进行减材加工,最终得到带实际轮廓和理论三维模型误差在一定范围内的零件;专利CN106338521A公开了一种增材制造表面及内部缺陷复合检测方法及装置,该装置采用两个COMS相机,一个用于采集在增材制造完成后,利用线激光器扫描表面轮廓的图像,得到形貌三维尺寸,另一个用于采集焊道表面形貌,进行基于向量机的表面缺陷检测与分类。上述两种形貌测量方案均为在增材制造完成以后,进行三维形貌测量,增加了工序,影响了复合增减材的制造效率。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检测方法,其通常是在零件完成以后,通过三坐标机、轮廓扫描仪等设备得到零件的整体尺寸数据,将之得到的数据与理论CAD模型数据比对得到误差分析,再进行铣削修整,若尺寸误差较大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导致产生内部缺陷,则需要对零件做局部去除和再制造,严重甚至会导致零件无法使用、报废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线逐层检测的增减材复合制造方法,其通过逐道逐层检测可得到熔覆道形貌以及熔覆层形貌,并可以与理论形态进行比对,实施过程形状、尺寸和表面缺陷的监控和反馈,充分利用了增材制造逐层制造及数字化成形的特点,解决了以往制造和测量分离,无实时反馈,制造过程存在偏差的问题,提高了制造效率和制造精度,适应于逐层成形的增材制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在线逐层检测的增减材复合制造方法,其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待成形零件的三维模型并转换成STL模型,对所述STL模型进行切片以获得多个层,并获得各层的理论形貌数据,预设每层的增材加工路径以及减材加工路径;
(2)按照当前层的增材加工路径熔覆成形以形成多个熔覆道,多个熔覆道构成当前熔覆层,在熔覆成形的同时实时采集熔覆道的截面形貌信息,并传送至上位机中进行数据处理,然后结合当前层的理论形貌数据,动态调整增减材规划轨迹;
(3)重复步骤(2)完成各层的熔覆成形进而完成整个零件的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87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