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蔗组培苗的高密度假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68572.8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5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劳方业;齐永文;樊丽娜;何慧怡;胡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55 | 分类号: | A01G22/55;A01G9/029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316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蔗 组培苗 高密度 假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组培苗的高密度假植方法,属于植物种苗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是利用格子盘配套底框,并添加基质,对组培苗进行假植培养;所述格子盘是将硬质塑料薄片每隔一定距离沿垂直边沿开设切口,然后将硬质塑料薄片的切口对切口按十字型卡入连接,制作得到格子盘。本发明方法所用基质少,易操作,成本低,假植密度是常规穴盘、塑料袋假植的13.4和7.1倍。本发明方法中每株小苗的根系是分开的,大田移栽时根系不会受伤;整个格子盘可以实现水肥共享,有利于缓冲环境的激烈变化,提高成活率;湿、温较易调控。本发明方法有利于健康种苗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促进甘蔗糖业的持续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种苗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甘蔗组培苗的高密度假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甘蔗是中国最主要的糖料作物。目前,甘蔗是无性繁殖作物,通常在种植几年后,由于多种病原物反复侵染并且在植株内的积累,导致质量和产量不断下降,出现品种退化的现象。随着人们对植物病毒病害的深入认识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植物脱毒技术应运而生。甘蔗是应用脱毒技术最早的作物之一,据研究,种植经过组培脱毒繁殖起来的种苗——健康种苗,可使蔗产量增加20~40%,蔗糖分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宿根年限延长2~3年。在巴西、澳大利亚、美国等甘蔗主产国,种植健康种苗已经相当普遍。我国近十多年来也大力研究推广种植甘蔗健康种苗,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甘蔗健康种苗是以组织培养技术原理为依托,在人工控制下,以工厂化生产方式快速繁殖种苗,生产时间不受限制,方便快捷。但甘蔗组培苗生产技术要求较高,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影响到整个生产的全局。目前快速繁殖技术环节已相当成熟,反而假植环节成了“颈瓶”。一般来说,组培苗在假植前是在一个无菌、光温湿最适宜的密闭环境下生长的,生命力相对较弱,如果将组培苗直接移栽大田是很难成活的,所以需要经过假植这一步。就甘蔗而言,传统的假植方法是将组培苗用塑料袋栽种在温室大棚里40-50天,植株长到10-15厘米就可定值大田。但在假植初期,小苗对光温湿的要求很苛刻,控制不好,成活率很低,这是甘蔗组培苗生产最难掌控的一环。此外,假植占用地方大,环境因素如光、温、水等不易控制,也会影响成活率,遇上低温或高温,“全军覆没”很常见。可见,假植是甘蔗健康种苗生产中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假植的研究明显加强,主要从假植基质、光、温、水、肥等方面展开,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下面这些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1.假植占用地方过大,温度难以控制,遇上低温或高温天气,成活率很低;2.假植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过高;3.假植苗的运输成本高。因此制约了健康种苗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甘蔗组培苗的高密度假植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组培苗的高密度假植方法,是利用格子盘配套底框,并添加基质,对组培苗进行假植培养,所述格子盘是将硬质塑料薄片每隔一定距离沿垂直边沿开设切口,然后将硬质塑料薄片的切口对切口按十字型卡入连接,制作得到格子盘。
优选的,硬质塑料包括PVC、PET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硬质塑料薄片厚度为0.1-0.3mm,宽为5-6cm,长根据底框调整。
优选的,硬质塑料薄片每隔1.5-2.0cm沿垂直边沿开设深为2.5-3cm,宽为0.1-0.3mm的切口,制作格子盘。本发明所用的基质是穴盘假植的1/4,袋装假植的1/6.58。
优选的,格子盘的每个格子中种植1株组培苗。本发明的假植密度是穴盘假植的13.4倍,袋装假植的7.1倍。
优选的,添加基质的方法是:在底框中铺上3-4cm基质,接着放入格子盘,并把格子盘的下缘按入基质直至接触底框,让基质填充每个格子下端,然后将组培苗放入格子中,每格1株组培苗,然后用基质填满格子。
本发明填充基质的方法效率高,人工成本与穴盘假植持平,却只有袋装假植的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85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磁性涂料
- 下一篇:一种数控车床工件加工进程标准检测装置